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历史可以离我们这么近 ——访作家、历史学者吴思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深圳晚报    (责任编辑:admin)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万历十五年》在一开头便表明了其区别于其他历史书的叙述方法。这本书在中国内地第一次出版是1982年。
    逢人推荐《万历十五年》
    著名历史学者吴思第一次读到《万历十五年》是1986年。那时他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不久,在《农民日报》做记者。吴思读着《万历十五年》,情不自禁地惊叹:历史竟然可以这样写!“我们那个时候见过的历史写作只有两种,一种是范文澜式的,另一种是《史记》和《资治通鉴》式样的。黄仁宇的史学著作对于那个时代进入很深,读完之后有一种让人在那个时代活了一遍,走了一遭,认识了很多活人之感。而且文章的语言雅致,干净简练,精当透彻,既有很强的阅读快感,又有丰富的史料依据。总之,有全面的好感,带来耳目一新的新鲜空气。”
    吴思说,他逢人就推荐这本书,直到现在,吴思向一些非学者型读者推荐历史书,第一个脱口而出的还是《万历十五年》。有些朋友向吴思借,借了就不还。吴思觉得别人不还是因为喜欢这本书,所以也就很安慰,不再去索要。自己又暗暗去买,几乎各种版本都买遍了,大概一共买了8本,读了四遍,但到现在他还是一本都没有。
    写作深受影响
    最近几年开始,吴思的名字常常被人拿来与黄仁宇相提并论。因为人们读吴思的著作《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自然就联想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因为他们都熟悉明史,都关注财税制度,甚至都对同一些人物感兴趣,比如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还有,写法都有点怪,说学术不学术,说故事不故事……
    对于这样的类比,吴思说,是一种荣幸。黄仁宇对于自己是一种有着启蒙意义的老师式的人物。后来的张鸣,江晓原,朱学勤,李亚平,十年砍柴,现在的易中天应该都是受《万历十五年》影响的。当年黄仁宇对于这一批人最要紧的启发,一个是历史可以有另一种写法!另一个是历史可以离我们这么近!1994年的时候吴思曾经想写作一篇纪实性的文章就不由自主地模仿《万历十五年》的笔调去写,模仿了之后又感觉很拙劣,就放弃了。
    从第一次读到万历十五年到今天已有整整20多年的时间,吴思已成长为一个非常成熟的学者和史学作家。现在吴思写作能够非常明白地按照自己的路子去写作。他也发现了自己和黄仁宇两种写作之间的明显区别。“他的写作形象大于思想,人物形象相当丰满。我的写作是利用形象来得出一个逻辑,表达一种思想。我和他的作品各有一种不能相互替代的好。”
    “差一把火没到沸点”
    吴思曾提到“《万历十五年》没说透”这个观点。“那个社会到底是按什么规则运行的,他没能点透,更没有对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追究。也就是说,黄仁宇确实抓住了要害,说了中国的历史‘有阴有阳’这个观点,却未能把这个要害揪到亮处,研究透彻。他把水烧到了90℃多,但差一把火没到沸点。”后来有了积累之后再看《万历十五年》,就发现黄仁宇绕来绕去一直想说明白却没有说明白的,正是这个潜规则。
    1982年《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在北京出版,由其老友廖沫沙题笺,印在封面。该书当时首印2.75万册很快发售一空,现在流行的大多是三联版,看版权页就发现从1997年5月到2005年5月就加印了20次,销售量估计已逾百万,人称“黄仁宇旋风”。对于《万历十五年》畅销不衰近30年的原因,吴思认为,这是《万历十五年》应得的待遇。一些思想解放初期轰动一时的文学作品现在读来都很一般了,但是《万历十五年》不仅有当时的轰动效应,现在读来仍然很有质量,仍然是同类作品中的拔尖之作。这是相当难得的。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