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大学何为》大学不应该只是一座工厂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尚杰    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admin)
如果有人问我,咱们的大学究竟缺什么?我还真有点不敢往下说,因为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我,只要我说点刺耳的,无论我说的是什么,都会有板砖砸过来。
    手头的这本《大学何为》,勾起了我许多联想。作者陈平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客串研究20世纪中国大学史,尤其对当今国内大学种种弊端直抒己见。他的话当否暂且不论,这姿态我特别欣赏:一个正直的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就是要说真话,要敢于往深里想。特别是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公共事务,有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不出来说话,怎么对得起老百姓?
    我的看法是:我们的大学,有知识,没……有点不好意思,我想说的是“没文化”!
    有人一定会责问我,难道你能说,大学里学到的那些知识不是文化吗?其实,那并不是我说的“文化”,所以,我把“文化”两个字加上引号。至于究竟什么是文化,据说光是文化定义就有几百种。我说的“文化”,要是这些定义里找不到,就算是新添的——凡功利性的东西,都不属于“文化”:上大学只图毕业后有好工作,没有文化!高楼洋房轿车,没有文化!厚禄高官,没有文化!院士博导头衔学术明星著作等身,也很可能没有“文化”!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大学、学者教授、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算是有“文化”呢?
    在我看来,“文化”是一种精神气质、精神的个性、绝不曲意逢迎,更不会是“有奶就是娘”。“文化”的个性,说白了,就是在精神气质上与别人不一样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我们的学生、教师、大学中,正在以超人的速度日益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现在培养人才的方法是,试图像工厂里制造产品一样,培养自己的大师、哲学家、世界级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太一厢情愿了吧!特别是各种考试制度、学术和科研奖励制度,几乎是在扼杀人才。
    我以为,扼杀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暗示他必须被招安。招什么安呢?就是要纳入一套呆板的考核体系。按照一个模式,在思考之前就告诉你什么是对错,有标准答案的。你所需要的,就是背诵,在考试和文章中贯彻执行。为什么要被招安呢?因为有种种功利性的好处嘛!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许一个孩子上学之前是有些天才的,从小学读到了博士,22年呀,幼年的精神气儿蜕变为一个只知道听话的“傻子”,我指的是基本丧失了独立思考或创造能力,另一方面,我指的也是培养出一个缺少想像力和艺术气质,缺少情趣和幽默感的人。为什么缺少独立创造的能力,因为考试教育鼓励模仿而不是创造。早知如此,还不如不上学,自己学,自己培养自己。当然,这话有点愤世嫉俗,但是不想被别人或体制培养的孩子确实越来越多了。
    现在,一些教育管理者、大学教授,总是异想天开,想手把手地教会学子们成为人才。其实,这只能是徒劳之举。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大环境,比如,弱化各种等级森严的考试指标、鼓励创新精神等。
    对于怎样才能办好一所大学,现在有很多争论。我以为,其中最要紧的,是应该让大学里面的人说了算,没有这一条,大学根本办不好。当然,有了这一条,大学未必就能办好。
    所谓“让大学里面的人说了算”,就是要让纯粹的学术、纯粹的思想说了算,让懂得自己学校精神个性的人说了算。一句话,因为这些东西教授最懂,所以,应该是教授说了算。当然,这里的“教授”是学术和思想的象征、真理的象征。大学是国家最高的学术殿堂。大学只应该听真理的话,只应该贯彻纯粹的真理。权力和真理有的时候是吻合的,更多的时候是不吻合的,权力不应该大于真理,这个问题,相当长时间以来的中国大学,都没有解决好。
    现在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我们的大学都很像,几乎都是一个模式。或许有人会说,所有的大学都大同小异,有什么不好呢?的确,这很方便管理,但却只有一个结果:培训出来的只是一批又一批理论和技术双精干的高级打工者。于是,大学,真像一座大工厂呀!
    如果所有的大学都按照一个样板,那么一个大学的学者、学生,要想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精神气质,就非常难了。一所大学不应该只是一座工厂,因为工厂里只负责出产品,不负责出思想者。
    (《大学何为》 陈平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