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正在消失的秦淮河:明清街区陷被拆窘境(组图)(2)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新民周刊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门以东的秦淮河沿岸遍布仿古建筑,建筑界对此争议多多 摄影-钱东升
    当吉承叶提出第二个问题——要不要努力把房子保下来——时,分歧变小了,或者说,不置可否的意见占了多数。实际上,会议结束,吉家子弟从黑簪巷6号走出来,纷纷散向南京城各个角落,只有吉承叶站在6号的门前,目送他们散去。从黑簪巷6号走出去的吉家人是否还像吉承叶一样,对保存祖宅有充沛的热情?吉承叶不得而知。家族会议的决议是,此事委托由他来执行。
    在兄弟子侄们看来,他的热情,恐怕也仅是因为他是黑簪巷6号最后的吉家人,老宅拆与不拆,对他的生活影响最大。不然,这热情又是从何而来呢?
    吉承叶也只能默认。如果还要说有别的原因,只能说,他在黑簪巷6号中生活最久。他1949年出生在这里。是黑簪巷6号吉家“承”字辈第27个、也是最后一个男丁。到这一年,吉家已经连续在黑簪巷繁衍生息了100余年,大家族的生活日渐艰难。合久必分,其势必然。各房子弟发展高低不一,贫富不均,黑簪巷6号的大锅饭再也难以维持下去。吉承叶的父亲叔伯于是齐聚一堂,分了家。
    “吉家的事情,我父亲都知道,可是我从来没有问过。”吉承叶的父亲吉德樑是1949年前国民党南京市政府的官员,1950年代被捕后劳改4年。1949年之前的家族的历史和父亲的经历,对吉承叶和他的三个姐姐来说,毋宁说是一种难以启齿的压力。“当时我们是毫无前途可言的反动家庭。他的经历成了我们进步的障碍。家里的气氛很尴尬。”宽敞的建筑成了没有前途和尴尬的家庭气氛的物证。关于黑簪巷6号的消息,因此一直残缺不全。“我父亲绝口不提,我们也绝口不问。”吉承叶说。
    他的父亲有11个兄弟出生在这里,大多又在这里去世。吉承叶自己有52个家族中的哥哥和姐姐出生在这里,数十年后,死亡、政治运动、分房和购房,又将他们一一带走。黑簪巷6号的房子,从1950年代开始租售给别人,到1990年代末,它一直是一个产权分散而人丁兴旺的大杂院。进入21世纪之后,这里突然冷寂下来,住户接二连三搬走,似乎在一夜之间,黑簪巷6号只剩下吉承叶一个吉姓后代,在冷寂中看守祖业。
    从1980年代开始,拆迁的传言,每隔数年就会有一次。每当传言到来,6号居民的户口就会被冻结一次。拆迁的步伐也的确曾十分临近,以至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汪永平听到黑簪巷尚存,不禁十分诧异。
    “漏网之鱼。”汪永平说,早在1992年这一带大规模改造时,黑簪巷已经列入规划,在拆迁之列。完成最后一击的,是这三四年来高涨不下的房价。
    未来不明
    黑簪巷幸存至今,对呼吁保护城南的南京文博界人士而言,算不上惊喜。他们相反异常悲观。
    “今天的局面,20年前我就看到的。”这句话仿佛是南京文博界某个接头的暗语。2006年8月,在3天时间里,3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下说过这句话。他们分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一位退休的政府官员和一位中年建筑学家。紧接着这句话,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之情。
    “我已经学会了要接受现实。”汪永平说。这仿佛是对黑簪巷6号未来命运晦暗不明的暗示。黑簪巷6号这样的房子,曾经遍布城南各处老街坊,组成了数百年来保存完整的明清街坊,但是20年间,这些老街坊就接二连三地消失了。
    “南京战乱多发,人口迁移频繁。在城南世居了三到五代的人家很少。但建筑和城市的形态超越了人,一直保留在那里。”一旦这些建筑和街区消失,明清以来的南京城格局,都将变成不折不扣的城南旧事。
    对陈平来说,如果工作做得更早一点,不至于遭遇在秦淮河边找不到一家织锦机户。
    6月底,吉承叶又召开了第二次家庭会议,最终确定了拆迁款分配方案。但吉承叶一直没有在拆迁同意书上签字。他还在等消息。周学鹰来测绘后,吉承叶找到秦淮区文史办,希望能够将黑簪巷6号定为文物。7月底,秦淮区文史办到黑簪巷6号拍了一些照片。但是一直没有给他答复。等待之中的某一天,他突然发现,6号某间房内的10块雕花栏板不翼而飞了。这让他极度沮丧。
    “我没有能力维持这么大的房子”,吉承叶说,“保下来以后,还是要靠政府。”
    可是,黑簪巷的房子越拆越少。吉承叶的担心,日甚一日。
    文史办一位工作人员让吉承叶没事在黑簪巷、颜料坊、牛市一带转转,看看那些属于文保单位的建筑,有没有被拆掉。吉承叶没有深究这个要求的古怪之处。一到下午,他就慢悠悠、笃定地穿好衣服,走出黑簪巷,入颜料坊,再往牛市,或者铜作坊方向,转上一圈。
    房子都还在——暂时还在。颜料坊49号,牛市25号、27号、64号,这些尚存的老旧建筑,和许多破破烂烂的废墟,映照着8月南京的夕阳。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