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著名古瓷鉴藏家马广彦![]() 元青花缠枝菊纹玉壶春瓶残件(西安悟陶斋藏品) 刘志达摄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收藏者甚多,但是,古瓷器收藏是一门学问,如果不了解古瓷收藏的规律、不重视古瓷理论的学习,难免会上当受骗。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收藏者的古瓷收藏都是从残瓷开始的,那么,收藏残瓷究竟有没有意义?残瓷收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著名古瓷鉴藏专家马广彦先生。 “读书十遍不如见真器一次”,说到伤残古瓷器的收藏价值,马先生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他认为,想要认识瓷器,就要从伤残瓷器开始,而古瓷器的残片和残瓷就是学习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标本。 马广彦先生曾经是一位哲学教授,退休前在陕西某高校任职。快要退休时,他选择了古瓷器的收藏与研究,结果由爱而迷,由迷而痴,成为闻名全国的古瓷鉴赏专家。马先生说,自从古代瓷器成为收藏对象那天起,古玩界就从“真、善、美、精、稀”这5个方面及其统一来鉴定其文物意义,批判它的商品价格,“瓷器起毛,不值分毫”、“瓷器毛了边,不值半分钱”等这些行内口头禅就是对瓷器的“善”即完整性苛刻要求的集中反映,而且从古瓷器的价格上看,完整与伤残之间确实有天壤之别。但是,马先生认为,伤残古瓷器的收藏仍然意义重大,爱好古瓷器的人也不妨从收藏瓷片开始。他认为一般来说伤残古瓷器的真品率是很高的,对于初涉古瓷器收藏领域的人,了解瓷器鉴定的基本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真器,见实物,所以在古瓷器的学习研究中,伤残古瓷器无疑成了初入道者廉价的学习资料和入门的实物向导。同时伤残古瓷器保留着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一件古瓷器,虽局部残缺或粘和有缝,只要它的基本器型和主体纹饰还保留着,就会给人以美的知识、美的享受,甚至因其残缺而给人以无限的美的遐想。对一个古瓷器收藏者来说,正因为这些伤残古瓷器丧失了诱人的金钱光环,才使得它的艺术价值更高。另外,伤残古瓷器还保留着珍贵的文物价值。马先生表示,一件古瓷如果既珍贵又完整,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是当它有所伤残而不完整时,却并不一定削弱其本身价值的珍贵性。在目前存世的伤残古瓷器中,尽管它们伤痕累累、残缺不全,看着极不起眼,其中说不定就有非常珍贵、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绝品、孤品或是精品。 ![]()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凤尾尊残件(西安悟陶斋藏品) 刘志达摄 古瓷器同其他商品一样,同样的商品,完整者贵,伤残者贱,但是伤残古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再生产,收藏一件,流通领域就少一件,所以说收藏伤残古瓷器一般说来是不会贬值的。谈到残瓷收藏的价值时马先生说,伤残古瓷器的价值一直在上升,而且现在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伤残古瓷器价格看涨的苗头,如果在收藏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瓷器,或是可以起到填补断代或窑口资料空白的难觅之器,都极其可能不断升值,并且如果这类伤残器得到较好的修复,其升值率就会更加可观。 马广彦先生给我们讲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1999年,马先生到北京琉璃厂,看见一件清康熙年间的纹饰为饮中八仙图的青花大碗,碗上画有26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先生爱不释手,因为有两道长冲,开价只有五六百块,但那天他刚好没带多少钱,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马先生把口袋里全部的钱都给了店主,以407元购得此碗,许多收藏人士见到此碗都爱之有加,认为非常难得,几年后,有一家博物馆也慕名前来,欲以1.8万元购之,但马先生只为鉴赏收藏,不为转手倒卖,至今仍藏在身边,时而把玩,其乐无穷。在西安,还有另外一位收藏家,2004年偶然在西安市八仙庵古玩市场上看到了一小堆瓷片,据摊主讲摆在这里已经几个星期了,但鲜有动心者,这位收藏家仔细一看,发现这是一件宋代钧窑折沿洗的碎片,于是他用1700元购得,粘合后,只缺两小块“肉”。洗子内外,大片的窑变红非常稀有。仅仅两年后,此物的市场价格已经在8000元以上了。还是这位收藏家,他于2002年花600元收藏的一件元青花玉壶春瓶残件现在升值到5000元左右,1998年800元收藏的一件开裂多处的金代磁州窑诗文枕现在的市场价格也不低于6000元。可见,残瓷收藏的升值空间也是很大的,关键是要认准,不要被新货所蒙骗。 残瓷收藏虽然有重大意义,但也不能见什么收什么,谈到收藏伤残古瓷器,马先生说首要一点就是要辨别真伪。购买伤残古瓷器虽是一种投资少的收藏活动,但也要保证购得真器,否则花钱买了残破仿品,非但浪费钱财,心理上也比走眼买了完整的仿品更加沮丧。所以,如果是功底不深的初入道者,最好请行家为自己“掌眼”参谋,这样既能买到满意的瓷器,也能从中学到鉴定知识,一举两得。其次,收藏伤残古瓷器要有所选择。须知在民国以前的瓷器中,一般说来时代越近,存世量越多,其中碗、盘、碟之类生活餐具更多。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看,自清代嘉道以后,瓷器质量江河日下,民窑中除了商人专为赢利制作的仿古器外,多无精品,一般收藏价值不高。而明以前的古伤残瓷器、明清官窑伤残瓷器、明清有特别款识的高档精细伤残瓷器、明代及清三代民窑高级伤残瓷器以及各个朝代用途狭窄、烧制量少、造型奇特的稀有伤残瓷器等,皆可列入收藏范围。而且在选择收藏的时候,要尽量选择伤残程度较轻且容易修整的,因为古瓷器的伤残无法预计,在选购时要尽量挑选器型基本完整、文饰基本完整的,以仅有冲口、口磕或腹内仅有炸纹者最佳。 本报记者 杨永林 通讯员 武建慧 来源:光明日报 瓷“妆”洋楼 来源: 新京报 “这是谁的房子,值多少钱,将来用来做什么啊?”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上,坐落着一栋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法式庭院。4年多来,数十位工人每天在里面忙碌着。透过栅栏门,高大的洋楼楼体上全都贴满了碎瓷片,其间还嵌有无数完好的瓷器、石雕和各色水晶———这是个用古瓷器包装的宫殿! 紧锁的大门挡不住人们的好奇,每天都有人来探询这栋奇特建筑的秘密。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了这栋瓷“妆”洋楼。 ![]() ![]() 工人为北侧楼房顶嵌上密密麻麻的瓷瓶。他们使用的是清五彩、清青花、民国五彩瓷瓶。 ![]() 镶嵌在墙上头高近1米的明代石造像,残缺的下部用瓷片和碗底拼接。 ![]() 古瓷楼的主人兼设计者张连志在端详一个古瓷瓶。 屋外的排水管,用水晶和明清瓷猫枕包装,原来的形状全然改变。 ![]() 虽然还未完工,但这栋被各式瓷器“全副武装”的洋楼,每天都吸引着好奇的路人。 古瓷楼的主人是天津收藏家张连志,20多年来,他收藏了数量可观的古瓷器。4年前他买下赤峰道上这座闲置了十余载的法式庭院。起初他用闲置的古瓷片装饰楼梯扶手和门框,觉得效果不错又产生了装饰外墙面的想法。之后一发不可收,将整座院落完全用古董包装起来。 整栋建筑被数条古瓷片粘贴的龙形浮雕缠绕;临街的院墙用古瓷瓶砌成,取名为“平安墙”;楼房很多位置都点缀有象征“岁岁平安”的古瓷枕。完成后的古瓷楼将成为一个会所型的博物馆以及收藏家和古董爱好者的沙龙。 装饰古瓷楼用掉了多少古瓷片已经无法计算,能估算出的只有镶嵌在墙上的完整品:瓷器2万多件,石雕700多件,水晶石7吨。 有人认为用古董装饰墙体是对古董的破坏,张连志则认为古瓷片对收藏者来说没有收藏和观赏价值,贴在墙上是给了古瓷片第二次生命。而那些装饰在墙上、屋顶上的“完整瓷器”其实原是残缺的,损坏的部分被巧妙地隐藏了。 而将石雕镶嵌在墙上,无非是换了种陈列方式。 历史上的天津开埠较早,大批欧洲建筑师在海河两岸建造了各式小洋楼。同时,作为离北京最近的大都会和出海口,旧时的天津成了无数风云人物的退居地,使得天津古董收藏之风兴盛。 这或许是中西合璧的“古瓷楼”诞生的土壤。 古瓷楼是一座将中国传统收藏品和欧式建筑溶于一炉的博物馆,不过这种融合能否在有着“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天津得到大众的接受,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新京报 记者 郭铁流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