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2006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评委余秋雨由于其略显啰嗦的点评,连日来被不少观众质疑“喧宾夺主,秀文化,抢镜头”。日前,他接受了《杨澜访谈录》的专访,道出了自己身为评委的“拳拳之心”,也间接回应了观众的非议。 可以肯定,今年的青歌赛要是没有余秋雨的参与,绝不会有如此高的收视率。而余秋雨接受这个邀请也是奔着高收视率来的,他想在这个高收视率的节目中,加入一点文化话题,“偷偷地塞进去一些,比如像波普艺术、比如像波西米亚,”没想到用这种方式普及有那么好的效果。 也就是说,央视与余秋雨合作,是强强联手。在余秋雨那里,你搞你的青歌赛,我打我的文化牌,他是醉翁之意不在比赛,在乎文化。正是有着这样一种目的在里面,难免“喧宾夺主,秀文化,抢镜头”。 细心的人会发现,余秋雨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做文化”,“秀文化”。最早他搞戏剧,是跟文化有关的;然后搞“文化大散文”,更是文化得不得了;后来参加了一个文化考察活动,回来就“千年一叹”。此外,余秋雨还经常参加包括选美、房交会等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不断地在报纸、尤其是在电视上抛头露面,所到之处,无一例外地讲文化,秀文化,简直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 余秋雨为什么一有机会就大讲文化,大秀文化呢?除了文化是他的研究兴趣方向所在,更在于,余秋雨抓住了人们的软肋,那就是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文化。你说富人钱多腰杆够挺直壮实了的吧,一旦被骂上两句没文化,穷得只剩下钱,立马就矮下几分;你说像刘翔这样的运动员刷新了世界纪录,够牛了的吧,有一个叫张怀旧的人照样说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文化;当官的权力在手,八面威风,学者就不买账,理由是,这些人就懂得玩弄权术,没有文化。还有,农村人砸锅卖铁送子女上学堂,就是怕孩子没有文化……总之,伟人已定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不管是有钱当官,贩夫走卒,还是跑步跳远,学子青楼,没有文化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没有文化就没有身份,没有文化甚至连面子都没有,没有面子,在中国如何活得下去! 所以,面对观众的指责,余秋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每个人都怕自己没文化。文化成了一个互相攻击或者互相之间来表达身份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觉得我可以不懂歌,但是不能没有文化,所以我听有的省份说我们派出去的歌手唱不好不要紧,他不懂李白我们太难过了。”余秋雨一眼就看出症结所在。既然人人都怕自己没文化,他余秋雨就是一阵及时雨,滋润别人干涸的心田,自己播撒文化就大有市场。 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是个“十项全能”的“选手”,每个人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就很难能可贵了,余秋雨可以拿他的饭碗来考倒别人,别人也可以拿自己的饭碗考倒他。余秋雨的得意只在社会的偏见:一个人做不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似乎是可以原谅的,“没有文化”却一种耻辱。(廖保平) 事件回放 余秋雨坦然对非议 当评委只为普及文化 虽然在他自己看来上节目是为了普及文化,但却有不少人认为这喧宾夺主,对此余秋雨也坦诚地表示:“观众这样说我没有什么不开心。因为我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在全国范围之内就算有再多喜欢音乐的人,加在一起的数量也不会太多。但是中国人好奇怪,每个人都怕自己没文化,你知道吗?在电车上撞一撞以后,就说你太没有文化素质。文化成了一个互相攻击或者互相之间来表达身份的一个东西,所以每个人都觉得我可以不懂歌,但是不能没有文化,所以我听有的省份说我们派出去的歌手唱不好不要紧,他不懂李白我们太难过了。”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对于观众的非议,他欣然接受。 余秋雨:“哗众取宠”又挨批 青歌赛团体赛刚开始时,考官余秋雨就因为“卖弄知识”,被不少观众猛批。青歌赛歇战一个多月,再次拉开帷幕,余考官的表现仍令不少人愤怒。日前,余秋雨在点评美声唱法命题对话时,曾用“真”、“大”、“空”做概括,并提醒选手在一分钟的表达中一定要做到个性、感性、灵性。在18日晚的组合组命题对话中,选手们的讲述方式变得自然、平实了许多,分数也普遍走高,0.45以上的高分有10个,还出现了四个0.5的满分。他赛后感叹道:“事实证明,那种顽固的假、大、空的语汇系统是可以快速改变的,大家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过,我上次说的个性、感性,很多选手都具备了,但灵性依然有欠缺。”的确,在当晚的《朋友》、《我们的第一次合作》、《童年梦想》、《潇洒走一回》等四个命题的对话中,选手大多只是按字表意思就事论事,缺少丰富联想,没有说出新意和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