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读书人的文化自觉——读林公武《夜趣斋读书录》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杨健民    光明网读书频道    (责任编辑:admin)
读“书话 ”一直是我的读书旨趣之一。自汉代刘向父子受命校书秘府,著为《别录》、《七略》,其后班固据以纂成《汉书?艺文志》之后,三国两晋而下,唐宋明清以来,各种书目著录相率而出,书话著述应运而生,蔚为大观。由志目而为题跋,而为近之书话,著述体裁递相嬗变,盖因风气之所使,亦为古今文人援笔意气之不同;然惟书是癖,道及心性,几成历代时贤之雅事雅趣,其精神意味,用世之心,在在可见。无论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还是寻绎轶闻,点化掌故,其中斐篇不绝如缕。此类文章皆为津逮来学而作,书里书外,字里行间,自有传薪之意,亦可启染后世文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阿英、郑振铎、周越然、唐弢等人的书话,不仅兼具前人书跋性质,而且更为注重书之掌故、事略、情致、意境之开掘,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手头这一册《夜趣斋读书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乃当代闽人林公武之作。不由得让我想起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一书,二位作者名字几同,书名亦有相沿之趣。《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其编排体例、各类序和解题的有机结合,融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尤其是类目的设置、解题的编写和校勘整理,树私家藏书书目编辑之典范,也为中国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文化载体。林公武的《夜趣斋读书录》,乃傅璇琮等编著的“书林清话文库”之一种。该书秉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傅璇琮编著《学林漫录》时着重于“学”与“漫”的宗旨,汲取了中国历代书话著述的一些基本特点,除版本校勘、事略订正外,还记录许多书人书事,融入自身读书的心得、情致乃至趣味。作者读书多年,积累了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从中精选出近三十万字,凡百余篇文章,可见其用功良多,用力甚勤。全书以“涵养励志修身养性立德乐人”的读书治学立意,凸现了读书人的一种文化自觉。
    林公武说:“读书至乐,有得辄喜,题记跋语于书更是至趣。”我以为,这便是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最重要的文化自觉。作者幼承家学,童年的家境虽不富裕,却能够在长辈的影响与支持下,读了几部古典小说名著,并于古诗词、文言文及经学、史学、古文字学有所涉猎。到高中毕业时,“已藏书数百册”。作者读书不分门类,不囿成见,不树门户,古今中外,多方涉及。他说:“唯无愧者,志之不颓,学之不怠,不随俗,即孔子所云:‘博学而笃志’。无论何时,或困苦,或欢乐,或逆境,或顺境,常年读书,一以贯之,‘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吾所好,广而全;吾所求,博而精。读书不厌,以书为师,自悟自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昔宋人尤袤酷爱读书抄书,曾有“四当”说,形容书“饥以当食,寒以当衣,孤寂以当友朋,幽忧以当金石琴瑟”。这无疑是一种境界。半亩方塘,天光云影,好读书者,自有会意。从古到今,读书都在接续一种文化性情,以使得传统“斯文”未坠于地。数年前读《古今典籍聚散考》,感慨颇多。书史种种,或沉或浮,或聚或散,都是一页页沧桑的历史。而书卷人家的确是可风后人的。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叙述了他们夫妇的藏书之乐:“每获一书,即同其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舒磨展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这是何等的书卷情怀!
    “诗书继世长”。书史之兴亡沧桑,亦表征了文化的兴亡沧桑。《夜趣斋读书录》的作者虽然不能说是睥睨一方的藏书家,然而以他的嗜书求书惜书的经历,坐论起行,其拳拳之心亦属难得。他藏书不为附庸风雅,常常于校勘修饬内外,由此在藏书的记录上别见手笔,别有境界。一部光绪26年自刻的缪荃孙撰《艺风藏书记》八卷本,曾经让作者心仪多年。缪荃孙乃上世纪末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作者早年略知其事迹,并从他身上引发了对版本目录的兴趣,惟嫌不足的是此书尚属阙如。1997年5月下旬,作者在上海拜晤顾廷龙先生时,顾先生慷慨将内有缪荃孙亲笔附题的《艺风藏书记》赠与作者。是书虽非珍本秘笈,然出自20世纪古籍版本目录学家之手,当弥足珍贵,所以作者“接书时,尤感份量弥重”。沉迷于古籍的藏书家大都有如此的体验:鱼龙曼衍之中,何处去寻觅古籍消息?这大概是一本理不清的烂账。私家藏书的渐显式微,我以为亦与此有关。当年大藏书家周叔弢曾高价收入海源阁流出的一部宋版《庄子》,加上原先收入的另一部宋版《庄子》,便额其书斋为“双南华馆”,一时传为佳话。《夜趣斋读书录》中作者所记述的购书经历,亦有许多是颇具曲折的。作者早年收藏的一部上海广益书局印行的施崇恩著《最新八行手札》,因系民国印本,“文革”时为免遭“秦火胡灰”之厄,遂贴上商店包装纸,冠其名为《行书字帖》,并在封面题上“此集书法尚有些可取之处,而内容却乌七八糟,不值一睹”。此举现在看来未免可笑,却是求书若渴情怀下的一种宛转意态。作者某回偶得久寻之民国时期中华书局印行的《通志略》,只是存卷不整,“虽残亦可一阅,足供雅玩。书与我有真缘,宇宙之大,均在指掌之中”。在作者的藏书经历中,索值甚高的不惜重金收入,甚或倾囊以偿;残本破卷的力求补缀完璧,不侈求其精湛。作者充满文化自觉之藏书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读书人由求知而爱书嗜书,而后又反哺读书,这种文化自觉堪为书林佳话。林公武说:“藏书为读书,读书为治学;治学为涵养,涵养为励志;励志为修身,修身为养性;养性为立德,立德为乐人。”格物能致知,博学方多识,这一直是林公武治学论艺的尺度与准则。作者在其“夜趣斋”之外,又号“一明百清轩”,乃取“读书治学处事格物能举一张万,解一明众,则必明了清晰”之意,取此室名,大抵可看出他的治学蕴藉。中国历代学者从汉代法门、魏晋经说、宋儒理学到乾嘉学派,在治学问题上风格多样。以我的理解,林公武可能更注重乾嘉学派治“汉学”的理路:作注作疏,力求返古返朴。正如王鸣盛在《十四史商榷?序》中所说的乾嘉学者治学之道:“经以明道,而求道者不必空执义理以求之也。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在其中矣。”林公武在购得《十三经注疏》和《十三经今注今译》后,多次披览,认为“治国学者不治《十三经》或不能精研一二经,则为‘盲人’;而终生穷守,无所创获,亦称迂腐。入而化新,出而治世,古为今用,益国益民,方是治学之道”。 能“入”亦能“出”,——这对于治学者而言,无疑是一种完全的文化自觉。《四库全书提要》曾批评乾嘉汉学之“吴派”领袖惠栋的长短:“其长在博,其短亦在于嗜博;其长在古,其短亦在于泥古。”正是说他有“只能入不能出”的毛病。在我看来,《夜趣斋读书录》所思所论颇多独特见解和深刻意味,在于能“入”能“出”, “入而化新”,方使得“故纸犹香”。
    学问之道,既在内取,亦在外求。林公武藏书治学能“入”能“出”,善于不耻多方问学,求教诸多大家。他于丁吉甫先生、顾廷龙先生、王元化先生、贾植芳先生和邓云乡先生等处受益良多,所述的那些忘年之谊,读来情真意切。这些鸿学硕儒“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高尚品格,让他不断开阔眼界,拓展治学胸襟,策励自己“矢志学问,砥砺品行,不敢怠慢”。以古人为师,掩卷思道;以今人为师,见贤思齐。他读王元化先生所赠《清园夜读》,于其中《扶桑考辨》一文连续写了三次颇有感触,以为“治学者不持严谨态度,无自家主见,非为学也!凡事需加思辨,正其真伪,于昔之权威,唯唯诺诺,必自奴化,岂不悲哉!”我想,这是读书人的文化自觉,当然也是读书人的学养和境界。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