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汉语的遗憾与希望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刘醒龙    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admin)
汉语语言文学教育必须是面向未来的,必须体现人文领域新的拓展,必须能开掘教学双方对汉语的悟性及想像力,必须是审美的。
    这是我在一次相关研讨会上谈过的一些想法。坦率地说,我对自己所经历过的以及我的儿子所经历的语文教授过程是不满意的。也曾经接触过许多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在他们当中说满意的很少,说不满意的也很少,多数人处在一种惯性状态。这些年来,伴随着对美轮美奂的汉语文本越来越深的理解,这种遗憾也越来越强烈。
    在课文的选材上,存在着明显被声名所累,被意识形态所累的状态。譬如说新文学启蒙时期的某些文学大师的作品,从语言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选入他们的作品仿佛是天经地义的。真实的情况却是,作为白话汉语的发起者,那时的白话汉语是不成熟的,远不能与当代作家对现代汉语的成熟运用比肩,这样的事实却在种种因素下被视而不见。再以契诃夫为例,学生时代,我曾有过对这位俄罗斯文学大师的质疑,感觉《变色龙》和《小公务员之死》等作品过于小气,艺术成色不足,离开学校离开语文教材后才明白,这些作品不过是十几岁的契诃夫练习文学之作。用尚且稚嫩的契诃夫来替代成熟的契诃夫,不会让契诃夫毫发受损,受到扭曲的只能是无意陷入蛊惑之中的学生。
    作为许许多多用汉语安身立命者中的一员,我无法想像,有人会失去对汉语文本的热爱。然而,我一直在保持着对这种严酷现实有可能发生的警觉。我曾设问,摆在课桌上的语文教材,是否真诚地考虑过老师和孩子们的双重兴趣。没有兴趣的教与学,无异于对汉语的亵渎与谋杀。这么多年来,语文课文的分类一直以政治因素为侧重,再辅以体裁进行考量。而忽略了语文教材之设立,是对审美的训练和教育;是以汉语作为载体,引导人们学习表达对现实的人文关怀,强化悲悯、宽容和自省的人文精神。语文不是文学史,不是历史和政治史,一个时代的语文所浓缩的只能是这个时代的心灵史。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它客观存在,并影响这个时代的人文状态。选择何种语文,即是选择何种未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