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时间与文化概念。它通过抒写男女情爱、祖孙亲爱、邻里互爱,来表现人性美。“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常在并常新,以利于后人。”(汪曾祺语) 其中的“小兽物”翠翠,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和故事里的灵魂。“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碧玉般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绝不世故的赤心。”慢慢长大,性格里有了微妙的变化,多了沉思和羞涩。面对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绪,不知是愁是乐。后来路遇傩送,它才有了目标,心里萌发了朦胧的爱意,从此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一点儿不可知的未来,摇撼她的情感极厉害,她无从完全把那种痴处不让祖父知道。”而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他时,她会脸红,内心深处在盼望,日久生根,少女的纯情自然流露。乃至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与他人之间的婚事时,心中乱作一团,忘了应答傩送的问话,引起他误会。不久,傩送的兄弟天保,说媒要翠翠不成,乘船外出时溺水身亡。傩送和父亲大吵一顿,外出不归。翠翠的爷爷出去打问傩送的消息时,挨了一顿训,回来当夜就谢了世,留下翠翠一个,依然在渡口的船中,静静等“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对彼此深爱的年轻人,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离经叛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和“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含蕴着东方人的传统美德。这部超越现实的浪漫作品,一如汪曾祺所说,“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女主人的爱,是一连串的梦,朦胧飘忽,终于不知其终。 表面上,故事处处受着“偶然”的支配,实际上却与外界弱肉强食、“惟利惟实的庸俗人生观”的世道形成强烈对比,使人 “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但作者不免在“堕落趋势”面前孤寂、苦闷,无奈又无力,作品始终笼罩着一种挥之不尽的忧伤、悲凉和惆怅的情绪。 在美丽人性与物景下,是天灾人祸、出走破灭等。酿成悲剧的原因,在翠翠一方是糊涂、过于羞涩、弄巧成拙,在傩送一方是迷信、愚昧、懦弱和不够勇敢等等。 湘西人虽有“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不免有其阴暗性,在纯朴健康的人性之下,潜伏着千多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以为祸患都源于冥冥中的“因果报应”,于是猜疑、误会、隔膜,酿成悲剧。 人性阴暗战胜了美好,主宰着人物的命运。可是沈从文又不忍太过于悲,便牢牢控制着大起大落的分寸与尺度,不惜以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人情里美的一面,以减缓人们心里承受力的坡度。悲喜无端而来,无奈而去,每个人都自成一个叙述回路,又两两相对,二三相望,此起彼落,相互叠唱。从中沈从文发现了整个的人类,映见出整个的人生。甚至超越人类,直指人心,面对生命和宇宙本体作体会。 Chilly在《重读〈边城〉:叙述的潜流》里说,鲁迅的《祝福》、《阿Q正传》等篇打通了观和想、个体经验与社会现实,爱意虽很多,可是欠缺化合万物的爱意,他的爱藏于阴冷(非贬义)的下面,因为看得太透、用心太急,便如虎狼药一般,短时间救了人,最后却伤了整个的身体,是一种功利的写法,阴冷与急躁也伤了鲁迅自己,其人道主义干巴巴。如果说鲁迅像黄庭坚的话,那么沈从文近于苏东坡,他把一方天地的时间做整个人类的时间,《边城》的语境,是淡朴自然的老庄思想的折射,但又不是无为的。其俏皮、自适可以在陶潜那里找得到,又揉合了人生的忧伤,生命通融无滞,与万物一切融合,对所有人物都那样爱着。 《边城》结构也奇特,视角在不同空间、时间、情绪、心理段落中穿插跳跃,浅浅深深。写实,却不是一种凝固在个人之外的场景之实,也不是导向一个预设思想的概念之实,而是与人相依相就之实,使人移步换景之实。每一节、每一句里,都可以辩出一种全新的观看方式,茶垌的民风和生活细节如两岸风光,行云流水而过。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叙述空间,不动声色地架构起来了,而沈从文对现实质地的敏感,对世界的爱恋,对人生的洞见,都在这个崭新的结构中得到包容,得到释放,获得最大限度的表达自由。” 并且,它“二十一节,一气呵成;而各节又自成起讫,是一首一首圆满的散文诗。这不是长卷,是二十一开连续性的册页”。 《边城》的语言也很干净,不似初期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的过事雕琢,流于晦涩。他用新奇、传神的俗语和接近生活的口语状物拟人,清凉宜人,律动着生机、俏皮、爱意和惆怅,那样通通融融,毫无滞障,“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历史上曾有人批评这部小说,说它“脱离生活”等等,汪曾祺在《又读〈边城〉》里辩道:“没有阶级斗争,脱离现实生活”这样的话,能成为评价文学作品好坏的依据吗?倒是应该反过来诘问:那些写“阶级斗争”,写“现实生活”的作家们,你们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吗?对得起思想绝对自由的天赋权利吗?善于写“现实生活”的作家们,又有多少亲手制造了现实中的精神废墟?在艺术面前,任何干涉个人思想自由的行为都是应该反对的,都是与好作品为敌的。 至于何为“好作品”,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现代所缺的,恰恰是这些陶冶或人文素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