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北,我们可遇不可求地发现了一处大规模的汉代乡里遗址(可能是在西汉晚期黄河的一次大规模洪水中被淹没深埋,距现在的地表4―5米深),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7处当时普通平民的住宅。通过对其中的4处进行的初步发掘清理,结果使我们无比欣喜:从此有了极为难得的珍贵机缘,得以和2000年前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汉代普通百姓进行“对话”。 经过近两年的“对话”,他们“告诉”了我们一些他们的生产、生活的实际状况:当时他们这里紧濒黄河,是自远古以来最适宜农业耕作的地方,这里土地广袤、平坦、肥沃、疏松,是全国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他们按照朝廷的有关规定和安排,每家拥有自己耕种的较大面积的土地,并把自己的屋舍盖在自己的田地中。当然,宅院的大小、布局和朝向等也要符合朝廷的规定。 每家宅院均是坐北朝南,都为二进院,有不太高的夯土院墙;南大门外有自家的砖砌水井和不太宽阔的活动场地,在这里停放自己的木轮车、石磙,有时还编织一些荆笆、竹席等,牛也拴在这里;在院子的最后边(北面房后)建厕所;院子的周围,特别是厕所的后面和两侧种植有较多的桑树、榆树等。按规定,院子外的田里是不能种树的,采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代田法,把农田用大铁犁耕成一道道的垄和沟。这样先进的耕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使得家家都有富余,能够盖得起大瓦房。所以,每家的堂屋墙基铺砖,墙体用夯土夯筑,屋顶全部用大板瓦和筒瓦扣面。由于家庭人口不多,一般每家5口人,一间堂屋两间卧室就大致够用,另外再盖一间厨房,里面也可以放置一些杂物。他们用牛和大铁犁耕田,用铁镰刀收割粮食,用石杵、石臼舂米,用石磨磨粮,用陶瓮和水槽等盛水,用铁锅(釜)烧水做饭,也用铁刀等许多铁器。 有一些事情不用他们“告诉”,我们也看得出。他们每家的人口和富裕程度肯定有差别,比如,有一家尽管也是两进院,但有4座房子:堂屋的瓦顶还使用了“益寿万岁”的瓦当(其他家没见用瓦当),西厢房还使用了较粗的木柱。但是,我们目前不知道的还有许多,例如,他们的真实身份,为什么居住在这里,每家都有多少地、怎么来的,每家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宅院之间有远有近,还有多少家、有多大的范围,还有,他们种的是什么粮食、屋内都有什么摆设等。 鉴于内黄三杨庄遗址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第一处保存完整的大规模汉代农村类遗址,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可以提供关于汉代农村的各方面的信息,因而,与这里汉代普通平民的“对话”还得持续很长的时间,还要经过极为复杂而艰苦的努力。 (作者系此次发掘队领队)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03日 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