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诗人) 最近,我在看《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是蔡东藩呕心十年而成的一部巨著,几乎囊括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比之《二十 四史》要通俗畅晓得多,演义的很清楚,书中野史部分有些故事描写的非常精彩。 蔡东藩历史演义全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 蔡东藩其人 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字椿寿,号东藩。1890年(光绪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发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于1911年称病归里。其后长期以写作和在小学教书为生。蔡东藩逝于抗战胜利前夕,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相关书评 毛泽东为何把蔡东藩的书置于床侧 杨天石/文 1937年1月,毛泽东为了解决延安干部学习中国历史的需要,曾致电李克农,要他购买“中国历史演义”两部。他所说的演义,就是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毛泽东卧室床侧,就放有蔡氏此书。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清朝末年,小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包括“历史演义”在内的各种小说风起云涌。民国时期,此风相沿。蔡东藩为武昌起义、共和初建兴奋过、欢呼过,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凯窃国。蔡东藩幽愤时事,立志“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以历史小说作为救国工具。自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间,他夜以继日,笔耕不辍,陆续写成中国历代通俗演义11部,1040回,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出版以后,迅速风行,多次再版。 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自然,作为“演义”,他也有虚构,特别是人物对话。但是,他很谨慎,力求符合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历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编造。因此,他的书,可以当作历史读。(《文摘报》2004-09-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