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月饼文化周”知名品牌展销会在珠海吉大国贸海天城拉开帷幕,此次参展月饼既有本地品牌,也有外来品牌。参展商展销期间推出让利促销活动,一些商家不仅在价格上充分考虑大众承受能力,并且送货上门,服务到家。 今人提及中秋,首先会想到明月与月饼。其实,从文化视角看,它们本源自于一个审美喻体,明月之“天圆”与月饼之“心圆”,是殊途同归的一个民俗希冀、人文情感希冀,它们就像天作之合的一对文化伴侣,遥迢相视,凝神而思,自成风景。试想,如果在中秋的历史背景上,少了嫦娥、后羿的凄美传说,缺了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的曼妙故事,或者是没有东坡的那阕情横千古的《丙辰中秋》以及其他许多首诗词歌赋作文化铺垫,我们的中秋佳节还会圆得如此明澈丰满吗? 有了这样的节日情境认识,类似珠海“月饼文化周”的举办,才给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作为契合节令主旨的当家食品,以月饼为旗,进行规范市场化、横向联合式、集束展示型的商业操作,当然是颇可称许的。可仅此还不够。毕竟,人们面对的是一年一度的民俗节日,再丰富的月饼展销也无法让人齿颊、心神俱留余香,人们还期待着文化周的那颗文化魂,即便它是以某个商业平台为载体。 我们并不缺乏这方面的文化矿藏,比如那些百世留芳的文学营养分子,比如江南一带的走月、玩月桥之乐,比如中原一带的烧斗香、泛舟登崖、月下佳宴之众人共乐,还有广东诸地的树中秋、烧塔仔等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野趣。这些曾经濡染、打动了无数国人的民俗文化细胞,完全可以被二次发掘和复兴起来。它们本是中秋的精神之根,它们可以让佳节相映生辉,相偕成趣。中秋不是只有皓月和月饼,它的活水之源在于那颗不老的文化魂。 来源:《华南新闻》 (2005年08月29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