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旧书业”遇到“新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新华网    (责任编辑:admin)

    ——读徐雁《中国旧书业百年》有感
    文/薛冰
    ●旧书业的振兴,与国有古旧书店的振兴肯定不是一个概念。换句话说,旧书业的振兴,必然出现在国有体制之外。事实上,国内各大都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私营旧书店,以及蓬勃发展的网上旧书交易,已经无可辩驳
    地证明了这一点。其中的佼佼者,经营规模正日益扩大。
    ●旧书的范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后延的。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有价值的出版物进入旧书的行列。默守过去的古旧书标准是自我束缚,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从不断后延的出版物中,不断发现有存世价值的“旧书”。
    中国旧书业绵延千载,历代记述文字不断。但作为史书,徐雁先生的新著《中国旧书业百年》(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要算第一部。据知,著者的本意是打算撰写一部《中国旧书业史》,然而工程浩大,只能分段完成,这部《中国旧书业百年》是他最先完成的部分。他以百万字的篇幅,记述了近代以来中国旧书业,尤其是北京和江南旧书业的变迁史,回顾了太平天国劫火、帝国列强侵华、清末民初动乱、日寇侵略强掠、中华古书外流、线装旧书化浆等近现代惨痛书厄,特别是“史无前例”、罄竹难书的“文革大厄”;同时也记录、颂扬了先贤为抢救、保护古旧书刊做出的巨大贡献;并对旧书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对改革开放以来振兴旧书业的种种努力尤为关注。
    从时间意义上说,对于中国旧书业,这一个半世纪,是变化最剧、损毁最烈、教训最多、感慨最深,因而也是最典型、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也可以说,这一个半世纪就是全部中国旧书业史的浓缩版。为准确把握这段历史,作者走南闯北,实地踏勘公私旧书市场,访问数百位知情人,爬梳文献近万种,以丰富翔实的材料,为我们结构出这个百年图景。作者的追求,是“运用中国文献学方法研史求实”,考镜书市源流,进而探索中华书文化的传承之塔和知识传播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但在为百年旧书业“存往史”,而且也在研究旧书业的现状,思考旧书业的前景。“百年”之后当如何?——这是一个时隐时显地贯串全书的问题。全书九章,第八章《“拨乱反正”之后》、第九章《振兴当代古旧书业》,更是以此作为重点。作者详细描绘了中国古旧书业当前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文化界对旧书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升,复兴古旧书业成为当务之急,有关方面制定过多种对策,以期振兴古旧书业。然而,人材的青黄不接,尚能用各种方式培养,但面对古旧书源断流绝、难以为继的局面,人们却只能徒唤奈何。全社会“救救旧书业”的大声疾呼,实际效果甚微。作者还搜集了大量海外旧书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以作为探索旧书业发展趋向的参考。
    作者认为,近年以来,民间藏书活动复兴、私营旧书业复萌、学界对于旧书业的关注日甚一日,似乎让人看到希望之所在;然而,一向被读书人欣羡的西方旧书业的日渐式微,却充分显示出其“夕阳产业”的特征。“夕阳”虽然不会消失,但也总是给人以“日落西山”的印象。
    然而,“夕阳产业”这个定位,对旧书业恐怕不是太妥切。一则旧书业从来没有过“朝阳”或“正午”的时期;二则以我之见,旧书业也不会如“夕阳”那样,落入地平线之下去。
    我以为,旧书业在二十世纪末之所以遭遇困境,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经营体制,从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公私合营之后,将古旧书业纳入集体以至国营体制的结果,是导致古旧书业日趋萎缩、丧失活力的根本原因。二是经营人才的匮乏,老一辈旧书业者多已辞世,后继乏人,而年轻人之所以对旧书经营业务没有兴趣,也是因为钻研此道并不能得到更多的收益,这同样源于经营体制。三是古旧书资源的短缺,近半个世纪来的惨重毁损固然是原因,但也不能排斥国有书店收购方式呆板以及价格不合理等因素。
    所以,旧书业的振兴,与国有古旧书店的振兴肯定不是一个概念。换句话说,旧书业的振兴,必然出现在国有体制之外。事实上,国内各大都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私营旧书店,以及蓬勃发展的网上旧书交易,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其中的佼佼者,经营规模正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国有古旧书店纷纷改制,走得快的已经成为股份制企业,正在进入与新兴私营旧书业竞争的行列。可以说,体制的障碍正在消失。当然,各地管理部门对于旧书业的态度不一,有些地方不予支持,有些地方甚至横加限制;倘若政府能对私营旧书业给予更多更有力的扶持,当更有利于旧书业的复兴。
    随着旧书经营与个人利益的密切结合,人才匮乏问题也能相应地得以改变。尤其是私营旧书业主,业务水准的提高十分迅速。各种古旧书拍卖活动,网上旧书交易的兴起,书话类著作的大量出版,与藏书爱好者的密切交往,都为他们提供了学习提高的生动课堂。
    最后,古旧书“源断流绝”的说法,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旧书业的经营实际。这其中有观念的问题,也有价格的因素。旧书的范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后延的。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有价值的出版物进入旧书的行列。比如新文学版本之外的二十世纪珍稀书刊资料价值的被认识,至今不过十来年时间;“红色收藏”的概念近年才刚刚兴起。我曾经提出,新文学版本的下限应到公私合营之前,这一意见现已被收藏界所接受。所以,默守过去的古旧书标准是自我束缚,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从不断后延的出版物中,发现有存世价值的“旧书”。此外,古旧书价格正在改变长期以来与实际价值背离的状况,而渐趋合理,这也在吸引人们手中的古旧书进入市场,包括吸引海外古旧书的回流。除了正在成长的“藏书一族”,寻找家中不用的古旧书去谋取一个好价格的人,不在少数。一些私营旧书店能越办越好,其原因正在于此。
    当然,古旧书的需求者,只是读书人群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旧书业也就不可能与新书销售相比肩,只能是一种“边缘产业”。它的振兴与发展,是有一个限度的。但中国旧书业的前景如何,不仅是一个书业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在一个安定、繁荣、积极向上的社会中,公民的读书与求知欲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而这也正是旧书市场生存发展的最可靠的保障。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