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浙江宁海古镇。全村九成以上为童姓,是江南罕见的独姓大村。由南宋年间一家数口衍生而来。数百年来,虽然地处偏远,但依然饱受儒家思想熏陶,明清两代便出举人200余名,成为当地名门望族,而其村落中的各种建筑也渗透着儒家文化的理念,堪称儒村。 ![]() 雨后古镇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现出一种迷人的色彩。前童与其他江南古镇不同,由于少了水道船家,古镇给人的感觉更多了几分棱角和硬气。 ![]() “群峰簪笏”宅的马头墙。 ![]() 古镇岔口 ![]() 一个前童女孩从窗户里探出头去看外边的世界,窗外一片斑驳。 ![]() ![]() 前童引白溪水进入村内,依八卦而布建水网,家家门前都有溪水流过,方便村民洗菜、涤衣。 《徐霞客游记》开篇便是“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三十里,至梁隍山”。我们乘车按照先贤的足迹而行,约30分钟,便远远看见对峙的塔山和鹿山,待绕到鹿山脚下,见二水交汇处,一村横卧,便是前童了。 我们没有急着进村,而是先爬上了村边鹿山山顶,从这里俯瞰前童,2000多户人家鳞次栉比,从塔山之麓一直延伸到鹿山脚下。据说前童村中九成以上的村民都姓童,是江南为数不多的独姓大村,现称为塔山童氏。 江南古镇的另类气质 前童几百年来一直就是一个边缘小镇,它远离了水运交通,也得以远离了浓重的商业气息。 下了鹿山,我们缓步走进前童。 古镇的街道都以细碎的卵石铺路,书院、民宅、祠堂、亭台、牌坊等明清古建筑散布在道路两旁,有几分徽派民居的味道。几百年的时光在青砖黑瓦间剥落,留下斑驳的色彩,一些建筑已经破旧不堪了,但有种波德莱尔诗中才有的残缺美。野草枯茎从墙头、屋檐伸出来,透着几分重生的味道。 同记者游历过的几处江南水乡古镇相比,前童的气质显得颇为另类,因为没有了水道船家,古镇给人的感觉更多了几分棱角和硬气。 也因为远离了水运交通,前童得以远离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即使是各处旅游开发如火如荼的今天,这里依然保持着最原始和淳朴的生活状态,村落里没有针对游人的旅舍和酒家,也没有人来兜售那些蹩脚的旅游纪念品。村民们只是偶尔对路过的游客报以一个憨憨的微笑,然后继续搓洗着他们手里的衣物。 在游览途中,记者偶然翻阅到《宁海县志》中有关于前童百姓的记载:“恋家、畏远行、不擅经商。”这种原始性格特征同位居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宁波人形成强烈反差,也跟江南其他古镇极为不同。村民性格的反差也许也可以作为古镇气质差异的一个补充解释吧。 村落建筑的儒道痕迹 从大的布局看,前童似乎是一个以道家法义为纲的村落,但把玩单体建筑时,却发现了更多儒家理念的痕迹。 在前童的巷道间穿梭了好几个来回,听着导游的一些解释和附会,对古镇的体会又多了几味。 这里整个村落是按“回”字九宫八卦式布局的,南街、北街是外围,花桥街、石镜山路、双桥街为内围,老街、小巷穿插有序,而祠堂、水井散布其间。继而引白溪水进入村内,依八卦而布建水网,家家门前都有溪水流过,方便村民洗菜、涤衣。这一布局显然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也算是与前童始祖放弃家业,举家迁徙至这一与世无争之地的出世做法暗合了吧。 但当我们把玩单体建筑时,却发现了更多儒家理念的痕迹,尤其是“群峰簪笏”宅。 这是童氏一所祖居,屋顶有前童惟一的对称式马头墙,一面上书“群峰簪笏”,取意飞檐所对远处山峰如玉簪似朝笏;另一面名曰“清流映带”,意味着近处的清渠流水像官服上的玉带一般,明显表露出入仕的思想。 而正房窗棂上更是镌刻上了朱子家训文字和图像,西窗是“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东窗是“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紧洁”,每一个细节之处都体现了“明理义、勤俭治家”的儒学观念。 在前童的1000多个院落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前童人家的家训、家箴,其中有“敦伦凝道”等词句,颇显儒家礼义。 台州式的硬气和前童精神 前童村民自明代以来形成的这种“挺身而出”的性格,今人又称之为前童精神。 这个地理位置偏远的山村是如何由最初的道家村落转而成为了儒家小镇,这一问题让我颇有几分困惑。直到在村边发现了石镜精舍和明代大儒方孝孺题写的《石镜精舍记》。 原来,洪武年间,方孝孺曾两次应前童族长之邀来村中讲学,连年长方孝孺21岁的族长童伯礼也甘为学子。从此,前童族人受到了方孝孺很深的影响。 后来,燕王朱棣自立,要方孝孺起草篡位诏书,如若不然便要灭其九族,方孝孺答“十族又何妨!”这第十族,便是他的学生。前童学子或慷慨赴死,或充军边疆,870人,无一贪生怕死,鲁迅文章中所赞的“台州式的硬气”,应该也有前童人一份。 由于风雨的雕琢,石镜精舍只剩下一条石槛和一块“方孝儒讲学处”石碑,但方孝孺当年手植的6株古柏依然亭亭如盖。前童村民自明代以来形成的这种“挺身而出”的性格,今人又称之为前童精神。或许前童村能从塔山附近的20多个村落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今天泱泱大村,也与此有关吧。 我在前童的最后一站去了大宗祠,由于未逢节日,宗祠里冷冷清清,大戏台也空空如也。扭身要走的时候,便看见戏台台柱上一副对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想起几天来在前童的所见、所闻、所思,不禁痴了。 ■贴士 交通:从宁波直接去前童,可在宁波汽车站坐宁波到宁海的汽车,票价为每人16元,行程约70分钟。到宁海以后,再乘出租车或公共汽车到宁海汽车西站,转乘前往前童的中巴车。宁海到前童行程约半小时,票价为每人2.5元。 住宿:前童古镇内没有旅舍,新镇上有前童酒家,标间颇为考究,推窗可见鹿山秀色,价格为50-70元。也可回宁海县城居住,标间价格在80-150元不等。 美食:前童有三宝,前童香干、前童空心腐、前童豆腐,口感细腻,同别处的豆制品大有区别,不可错过。再有“椒盐小溪鱼”,外脆里嫩,再辅以淡淡椒香,难怪当年文人墨客都要闻香下马了。更有前童桶饼,薄薄一片,中藏芽菜、肉沫,窃以为可称前童美味第一。 ■春秋 始祖安家寺前得名“前童” 童氏始祖,可以追溯到颛顼这个神话人物。《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云:“颛顼生老童”,也就是说他有个儿子叫老童,后世便附会老童是童氏家族的始祖,颇有几分神话色彩。 史料上记载,前童一支的始祖为童潢,字天水,号颛孙,南宋年间官居迪功郎,于游历中发现绝妙山水,盛赞其地是“山之灵,水之秀”,于是决定从原居住地黄岩上岙举家迁徙至此。最早安家于当地惠民寺寺院前,故称为“寺前童”,后来简称为“前童”。 至今日,惠民寺早已湮没,而前童则已从当年的一户发展为2000余户的大村落了。 ■聊斋 世代讲述“蒙公”救民于水火 相传塔山北面住着水、火二妖,经常危害前童村民,塔山南边住着的仙人“蒙公”决心救民于水火。一场恶斗之后,蒙公杀死了火妖,而水妖四处逃窜。为了不留后患,蒙公仗剑削下半座塔山,赶上水妖,与其同归于尽,一起被山体压到了三门湾的海底。 今天,前童依然留有纪念蒙公功德的“蒙公祠”“蒙公桥”,而这一传说更是突出歌颂了“挺身而出”这一前童的传统精神。联系到童姓始祖曾经为惠民寺和尚错犯人命案而挺身做担保;族人童雍穆在方孝孺遭遇灭十族大祸之后,依然冒死偷拾方的遗骨安葬等事件,便可以明白前童人从小便向子女讲述这些传说的用意了。 ■民风 为捍卫信仰800余人罹难 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某部路经前童,同尊孔崇儒的前童人发生了冲突,太平军欲进村杀人放火,前童人群起而攻之。 这些儒生们用最原始的长矛、犁头把敌人拦截于村前路口,太平军最终未能征服前童而撤走,但前童一村也有800余人罹难,70余户被杀绝。 此次浩劫,实际上是前童人为了捍卫信仰作出的一次牺牲。虽然他们当中有不少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但是那种最原始的略带彪悍的民风和儒家的硬气却表露无遗。 采写/摄影 本报记者 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