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出生在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死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郑板桥小时侯家庭贫穷,一直是跟随乳母生活,后来跟父亲学画,很早就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经常过着困窘的生活。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得到读书的机会,经过考试成为康熙朝代秀才(学位)、雍正朝代举人(学位)、乾隆朝代进士(学位)。49岁时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的县官,作官的12年中,他被百姓称为好官。官场上的腐朽黑暗,使郑板桥下定了辞职的决心,他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郑燮酷爱绘画艺术,用真情作画。最终,绘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郑板桥擅长画兰草、竹子、石头,墨竹作品非常精彩。他学习徐渭、石涛、八大等人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在创作方法上,他提出“ 眼中之竹” 、 “ 胸中之竹” 、 “ 手中之竹” 三个作画阶段。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干、湿用墨都有,笔法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艺术融汇在绘画中间,两者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 郑板桥的书法和绘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他的字学习黄庭坚,后来融入兰竹绘画技法,自创出一种书法体系,用作画的方法来写,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有时像兰叶一样飘逸,有时像竹叶一样挺劲,非常自然放松。 郑板桥除了擅长画画,还喜爱文学艺术,他的文学作品很多是描写有关民间生活的,风格朴素自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