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林东先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老一辈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的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如果从“文革”后算起,他从事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已经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日益扩大,这本来是好事情,但每当他听到有人说,中国史学只是长于叙事、没有理论的说法,就感到很不安。难道中国史学就真的没 有理论吗?如果没有,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靠的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瞿林东先生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不断地进行理性的思考,终于省悟到:中国史学不是没有理论,只是史学理论的形态与西方有所不同;同时,中国史学中大量的具有理论性思维的论著,还有待于今人去发掘、整理和阐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瞿先生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大势》一文,首次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问题发表较系统的认识。他认为,当古代开始出现历史记载、历史撰述时,也就有了对这些记载、撰述的评论,于是便形成了史学意识;史学意识的发展,促使人们改进、发展史学工作,就形成了自觉的史学意识;自觉史学意识的发展启发着史学批评的展开;史学批评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问题的积累和深化,就促进了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这样,他就发现了一个体现中国史学理论特色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史学批评。如果从史学批评的范畴去重新审视那些有关的史学论著,就发现这里要谈的问题很多,诸如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直书、曲笔、史法、史意等等,还涉及到史学批评的标准、原则、方法,史学批评的主体把握和社会效果等问题。十年多来,在对史学理论一些问题的思考的过程中,在对大量的带有理论倾向的史学著述的研读过程中,他逐渐对中国史学理论的产生、发展、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形成了系统的认识,对许多重要史学家和史学著作中那些带有理论色彩的东西挖掘得也更深透了。有了这样的基础,便形成了《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一书。 正确地看待中国史学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成就,是涉及史学理论这一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地总结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成就,并不是以古非今,也不意味着贬低外来的有关历史发展及史学自身发展的理论。诚如瞿先生所言:“以平和的、理性的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遗产,我们终究会给它一个合理的位置和恰当的评价。”因此,他试图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史学发展中大量的具体事实,用中国的风格和语言来探讨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从而把中国历史学的理论研究推进一步,便成为作者在本书中特意追求的旨趣。 本书中关于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的研究,包括作者在理论研究和具体研究两个方面的成果,既有历史理论角度的思考也有史学理论方面的阐述。从那些以问题为中心的专题研究、系统研究中,可以看出作者在理论遗产方面的宏观驾驭和思考能力;而在以史家、史著为中心的微观研究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具体史学例证的深入考察中,挖掘出具有理论价值的闪光点的特殊功力。 总之,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看出几点作者的心意:一、探讨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是每一个从事史学史研究的学者的重要任务,也是一种使命。史学史的研究只有提高到理论的层次,才能够认清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趋势与特点,从而才能更好地认清每一时期、每一史家、每一史著的真正史学价值,把史学史的研究引向新的高度。二、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十分丰厚,涉及的问题也非常广泛,需要我们在重要问题上一个一个重点突破。这种突破难度很大,作者在这方面率先进行了努力,今后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探讨史学理论遗产的重要途径。如果理论的研究脱离史学史的实际,就会陷于空泛;而只有具体问题的研究缺乏宏观的视角,则不利于揭示整个史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瞿先生在这方面作了一个示范,值得年轻的史学工作者学习。《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瞿林东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