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汉字简化,可否“后退”半步?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 王为政    《人民日报》 (2004年07月30日 第十三版)    (责任编辑:admin)
1956年,我国颁布了第一批简化汉字。在推行期间,简化汉字以笔画少、易书写的优势在全国普及开来,但也暴露出某些问题。
    五六十年代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识繁写简”,但随着岁月的推移,很多40岁以下的人都不熟悉繁体字了。再过几十年,承载着丰富、悠久民族文化的珍贵古籍很可能成为难以解读的古董。这一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到那时,若再培养传统文化的专门研究人才,就要先教授繁体字,其难度不亚于学习外文。
    有人说,古籍也可以排印简体字版本。其实不然!古籍中有不少字因为使用频率低而退出了常用字库;另有不少字在简化过程中被转借、合并,现行简体字很难做到与繁体字一一对应,给古籍的翻译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另外,在简体字处于合法地位的今天,繁体字也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影视、出版、书法艺术中,在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的书报及日常生活中,繁体字仍在使用。
    例如,繁体字的“髮”与“發”在简化字中合并为一个“发”字。于是,在一些繁体字出版物和所谓的“书法”作品中,出现了将“怒发冲冠”的“髮”写成“發”,将画家程十发写成“程十發”的荒唐事。其实,“程十发”写成繁体字应为“程十髮”,这个名字是有典故的,“程”与“髮”都是古代长度单位,十髮为一程。程老的姓和名恰好“相等”,典雅而幽默。而把“髮”写成“发财”的“發”,则不免大煞风景了。
    这样的情况都是在汉字简化时“一对二”或者“一对几”造成的。当需要变简为繁时,就不知道选择哪个了。即使设计出一个包括所有繁体字的转换程序,电脑也很难识别该和哪个繁体字对应,它哪里知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发”是“髮”而不是“發”。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法,就是“后退”半步,即:把一对二、一对几的简化字全面排查一下,适当恢复一些繁体字,使简繁转化时能够做到对号入座,避免混乱。这种“后退”并非“全面”倒退,因为真正需要恢复的繁体字,在汉字的总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不会影响到群众的接受。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