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百名博导阅读书目”分析报告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李朱    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admin)
近悉,为了分享各知名学者的“精神世界”、学习借鉴他们的读书经验,几位硕士研究生发起成立了“三思工作室(Thanks Studio)”,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400多名博士生导师发出问卷调查,向他们请教哪些书曾经对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并请他们给出简短的理由。这一问卷调查活动持续了数月之久,得到导师们的密切配合,回收了120余份的问卷,此外还有大量的来函来电。
    这些跨领域、多学科、多专业的答卷,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方法,为指导他们的读书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甚至使他们对如何做人和如何做学问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本版编辑特约活动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李朱对“百名博导阅读推荐书目”调查问卷进行梳理归纳和综合分析,以期为广大学子乃至广大学人奉上一道丰盛的年末“阅读精神”大餐。
    做人与做事密不可分
    多数导师都承认,做人和做事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做好学问,首先是要学会做人,而读书的首要功能就在于塑造全面的人格,锤炼坚强的意志。我们应该学会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学会在苦难面前不屈不挠,在逆境中成长、成熟起来。比如,法学所杨一凡研究员写道,“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保尔·柯察金的形象,便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从中,我不单单知道要正确对待人生,不能虚度年华;而且该书的作者在双目失明后,能以顽强的毅力写成此书,这种感人精神使我终生难忘。其实,治学也要有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还进一步说到,“从治学最忌浮躁的角度来说,当代学者都应该了解《红楼梦》及其作者,并从中受到启发、汲取营养。”经济所李实研究员说:“陈寅恪一生追求学术自由之精神值得我辈学者仿效。对一个本土学者来说,做好文章容易,保持应有道德并不容易,保持高尚的道德很难,在非常的环境中保持高尚的道德更是难上加难。陈寅恪保持了高尚的人格,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法学所李林研究员说:“在亚瑟成长为牛虻的过程中,那种确立信仰、锤炼毅力和养成性格的人生经历,以及成为牛虻后所具有的爱憎分明的品质、无畏无惧的精神、献身理想的执著、冷峻刚毅的人格,都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所周发祥研究员说:“衡量一个人的素质,有智商也有情商,做学问也不例外。”“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顺逆、浮沉、荣辱、成败,无所不有。熟悉《道德经》一书中的道理,便会冷静、清醒地对待周围的一切——而这正是使人不断求进的先决条件。”
    多从非专业的小说、传记中汲取营养
    多数导师承认,不是专业方面的书籍对他们的影响最大;相反,他们从非专业的书籍中汲取的营养较多,而且这些非专业书中多数是小说、传记。比如说,法学所梁慧星研究员写道:“我读过许多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书,自觉对自己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是在大学期间读过的这三本翻译小说:《牛虻》、《怎么办》、《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政府政策系李晓西教授说:“李白、杜甫、诸葛亮、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的故事和传记都曾激动过我,更长期激励着我;对我在青少年时期努力学习以至于走上科研道路,走上脑力劳动的岗位,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农经所张晓山研究员写道:“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都有赖于别人的劳动,其中既有活着的人,也有已死去的人,我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以同样的分量来偿还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从这段话领悟到人应对生活、对社会心存感激之情,应首先考虑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索取。”
    大量广泛的阅读基础上形成学术观点
    多数导师都承认,并不是某一本书或某几本书对自己的学术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学术观点是在阅读大量书籍、文献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的;而且,他们也承认,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书籍对自己的为人、做事都有过影响。比如,经济所戴园晨研究员说:“我在治学上是广读群书,博采众长的。”他认为,在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当下,只有广泛浏览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掌握学科发展的动态。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徐更生研究员说,“我每写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所有的观点和材料都是从大量文献中淘金似的一点一滴积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泛阅读论文更有助于掌握资料,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在大量浏览学术文献并形成自己观点的基础上,才能批判地继承吸收前人的观点”。民族所郝时远研究员说:“作为学人,读书如同吃饭,否则就会思想枯竭。开卷有益,读书未必一定要局限于自己所学专业,只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才能做好精湛的专业。”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做好学问的必需
    许多导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足令后人汗颜。他们认为,如今的年轻人一定要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打牢和扎实国学功底,因为它是做好学问的必需,也是陶冶情操的需要。比如,法学所刘瀚研究员说:“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不通读几遍四书是很遗憾的。另外,从国学修养的角度来说,四书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样是法学所的郑成思研究员说:“我多年读、诵、背《李贺诗集》中的诗,至今不能释手。”李茂生研究员从出版社总编辑的角度说,现在的研究生很有必要扎实和打牢国学基本功。文学所杨匡汉研究员推荐了《经史百家杂钞》,并说:“此书是从清末到民国流传甚广,影响甚大的著名古文选读本。撇开曾氏是个问题人物不说,仅就编纂的此书而言,集义理、词章、考据和经济(非当今之经济,而是‘经世济民’的简称),700多篇文章均具代表性,可作为研读经史哲的基础读物和诸类文体的示范读本。”工经所汪海波研究员说:“《古文观止》在培养我的写作能力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哲学所邱仁宗研究员认为,他在小学时候学习了解到的一些儒家思想对他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他主张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都应开设《论语》、《孟子》、《荀子》等著作选读课程。近代史所陈铁健研究员最喜读《柳河东集》,尤其喜欢寓情于山水的《永州八记》,这是因为它字凝语炼,多短句而含义深刻,对他后来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
    培养哲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许多导师认为,培养科学的、辩证的哲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比如,工经所周叔莲老师说,“读哲学可以使人聪明起来,因此,我时常读点哲学书籍”。财贸所杨圣明研究员说,“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经济学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经济学抽象思维的;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经济所王诚研究员认为,“哲学是人类认识的基础部分,任何其他的认识可能都离不开哲学”;同时,他又把这种认识进一步深化,“有的哲学会把人引入思维的牛角尖或死胡同。18世纪法国哲学,从整体上看是一种深刻而又不失明快的哲学,值得学经济的人好好读读”。法学所夏勇研究员写道,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让他知道“逻辑与思辨的王国是一个独立而美好的精神世界,谨严而精密的思考和表达,就像在自家花园里欣赏和修剪自己种的花草那样令人愉悦”。
    学会“唱反调”
    许多导师都认为,要打破传统的认识,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比如,近代史所陈铁健研究员说,“史学不以理论为重,却不能拒绝思索;思索在当今社会尤其重要”。哲学所卞崇道研究员提到《劝学篇》中的一句名言“轻信容易受骗,怀疑可致真理”。这句话激励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于日本哲学的研究。文学所蒋寅研究员认为,《人论》一书启发了他的思考力和理解力,教给他“一种看问题的方式,启发我形成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在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时,就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哲学所刘培育研究员认为,《走进思维的新区》一书“以哲学为坚实基础和广阔视角来阐述创新思维。只要我们不把书中的一些与人们常识相反的观点推向极端,就会从中受益。
    多角度、多维度分析问题
    许多导师通过不同的途径表明,不仅仅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分析问题,还要学会多角度、多维度地去分析问题。比如,民族所郝时远研究员在推荐《万历十五年》时说:“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联系,读史者在关注、考求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时需要发现这种联系,只有把握了这种联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即便它只是个案。《万历十五年》正是通过一个普通年份的定位,分别论述了7个人物,然而这些人物及其形迹却为人们认识那一个时代勾勒了生动的画面,而在那样一个时代中地位、职务、思想、品行等各不相同的人物及其言行之间的联系又为刻画和认识这些人物本身提供了不拘前人陈说的观点。”经济所叶坦研究员则写道:“多少年来,史学家们苦苦思索——历史著作怎么写才好看?这部书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其叙述方法的创新意义绝不亚于研究方法本身,恰是后者的集中体现。一个无关紧要的年份(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七位当时的人物——就这么简单几笔,却勾勒出一个时代、一条历史长河,此书从而引起强烈反响。但是,此书绝对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看似随意的说法都有扎扎实实的史料为后盾。作为明史专家的作者,认真遵循着治
    史的准则而又不拘泥于此,提炼、升成直至凝聚成平实且深刻的文本。书中还不乏真知灼见,如认为明政府不愿意发展商业与金融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作者的大历史观也给了读者许多启发。”
    了解世界历史、中国历史
    许多导师都强调要多学习、了解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要学会以史为鉴,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社会问题,也推荐了一些历史方面的经典性著作。比如,经济所张卓元研究员推荐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赵人伟研究员推荐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Marvin Perry的《西方文明》,并且说,“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研究不够,尤其是在经济学研究中,从整个历史、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是不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入地去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历史,做到彻底了解之后再来借鉴,而不是盲目地学习他们的经验”。江太新研究员说,《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宝库,包括本纪、表、志、列传,内容十分丰富。尤其是《食货志》,对研究中国经济史学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包括人口、田制、田赋、漕运等内容,是研究人口、土地、财政金融必不可少的资料”。数经所沈利生研究员认为,“读《史记》不仅能了解历史故事,也知道了很多历史知识,感觉对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亦有所裨益。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似乎不可不知中国历史”。近代史所朱东安研究员说,“中国史学的正宗是《史记》与《资治通鉴》,古代史圣是司马迁和司马光”,“要建立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再现中国史学的辉煌,不仅要学习外国的长处,更应继承中国史学的精华。就古代史学而言,中国史学应是天下第一,尤其是政治史”。
    学会《资本论》中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不同学科片的导师不约而同地推荐了《资本论》,推荐理由也是各种各样的,尽管目前学界对于《资本论》还存在争议。究其原因,首先与他们的生活年代有关;其次,有些导师认为它是“一部丰富人智慧和思想的巨著”;“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哲学、历史学乃至文学经典”;“论证严密充分、研究方法科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财贸所冯雷研究员说,“哲学是思维的最高境界,这是《资本论》教给我的最丰富的内容之一。它与哲学著作不同,是经济学中的哲学、活生生的哲学,是有关人和社会的哲学”。经济所张曙光研究员写到,“问题不在于《资本论》讲写些什么,而在于怎么讲、你怎么读”。近代史所耿云志研究员认为,《资本论》是“马克思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他花费心力最多的一部著作。它的重要不在于他的结论,而在于书中所体现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若认真读过此书并且读懂,会受益无穷”。
    实现学科与学科融会贯通
    部分导师推崇科学精神与浪漫精神的融合,建议我们要学会实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哲学所陈中立研究员在推荐《震撼世界的七大思想》一书时写道,“该书简要地介绍了物理学中最为重要的七大革命思想。他们的成功深远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对我们搞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世界宗教所卓新平研究员在推荐《自然科学史》一书时写道:“此书乃沟通我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兴趣的桥梁,它引导我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织、学会理性思维与浪漫思维的共融。”哲学所胡孚琛研究员说:“人文学科的学生必须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前沿,我本为研究自然科学的学者,由治学经验体会到,熟悉自然科学的历史,对文科大有裨益。”社会学所景天魁研究员在推荐阿马蒂亚·森的《自由看待发展》时说,这本书“是每个研究发展社会学的人都应认真阅读的好书。我赞赏的是,作者是一位经济学家,但却写出了这样一本将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熔为一炉的书”。
    《毛泽东选集》让人受益匪浅
    部分导师通过不同途径表达一种观点,那就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掌握对他们做人和做学问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有部分导师极力推荐《毛泽东选集》以及毛泽东的相关著作,甚至于金融所李扬研究员说“每次在写大文章前都要读一读《毛选》”。法学所刘楠来研究员说,《毛泽东选集》“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历史的百科全书,在世界观和认识论方面影响了中国数代人。书中的许多至理名言,如‘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讲就讲认真二字’等等,对于我们治学做人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经济所田江海研究员说,“《毛泽东选集》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富有哲理、充满辩证法,在启迪智慧,学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观察、分析问题方面,使我终生受益”。经济所董志凯研究员认为,毛泽东“言简意赅、通俗尖刻的文风,气势磅礴的诗词,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是持久和深远的”。
    掌握第二外语 学会享受生活
    部分导师强烈建议,要学习和掌握好第二外语,因为扎实的外语功底对进行学习、研究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部分导师认为,要学会享受生活、调剂生活,以避免生活的单调和枯燥。要把“苦读”转变为“乐读”。只有“乐读”才能体会“微言大义”。
    备注:《影响中国社科院博导的5本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即出。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