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之 明代书法家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有这么一句:“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交朋友时,与其给人一见如故的惊喜,不如在日后漫长的相处之中不使对方厌烦。私底下很喜欢这句话,在平日里揣度:乍交之欢容易,久处无厌可真难。 久处无厌可真难(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国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原本是好友又是同门,他们与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一日,两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瞥见管宁的脸色,于是又扔了金子离开。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在讲究士人风骨的魏晋时代,在政治观点和德行品格上对朋友都相当严格,不能掺半点虚伪,否则也不会有竹林七贤的嵇康写给自己朋友那篇名传千古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了。 朋友数,斯疏矣(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论语》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侍奉君主频繁就会招致侮辱,与朋友交往频繁会被疏远。《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这种拿捏的分寸很难掌握。一个人的品格、才华和幽默能让人愿意相处,让人呆着舒服,这的确是一种特殊的技巧和魅力。 在快速繁忙的社会,我们在学习、工作和游戏的同事,偶然之间总能遇到无数多的“友人”,有时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激动,彼此交流的工具也异常方便,分享的信息也如此之多,但也许我们在刹那间,朋友就变为了相隔很远的“陌生人”,偶尔只是在微信朋友圈点个莫名的赞,也算是一种互动和交流。其实当我们说出自己认识某某人的时候,也许那只是一种很微弱的关系。我们在真正忧郁悲伤想倾诉的时候,却总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一路走来,遇见许多人,又告别许多人。 如何立身处世(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友情如此,爱情何尝不是,一见钟情不如日久生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波澜不惊的情感却平淡而有真味。如果只凭一时兴起,那多半都是虚假。长久的真情需要的是心灵上的交流,否则就像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所说:“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在急速变化中。面对这纷繁复杂多变的环境,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立身处世开始,比如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待人接物通情达理。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短小精美,清新隽永,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回味无穷,这确实是一门立身处世的高深学问,值得我们去细细思考和琢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