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谈论传统节日,是精神寻根,也是文化传承。如何过春节,不仅关系着个人的生活选择,还体现着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 2月8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很多人在欢庆小年。不过,也有不少人诧异:“小年不是明天,腊月二十四吗?” 的确,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俗称的小年,南方地区过小年,则大多是在腊月二十四,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曾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小年到底是哪天?朋友圈里的讨论可是非常热烈。不过几番争论下来,恐怕不少人会发现,除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还有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小年的,有正月十六过小年的,甚至还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这也不由得让人感慨,中国地域之广,风俗之异。 这样的“口舌”之争,还有不少,比如,粽子是吃甜的还是咸的?正月十五吃汤圆还是元宵?豆腐脑也分咸的甜的?不过,争论虽多,却并非坏事,在吵吵闹闹中,你为我打开了一扇走近你的大门,我为你推开了一扇了解我的窗户,我们看到彼此各异的生活意趣,更感受到色彩浓烈的民间烟火。就像今天,大家讨论着你的小年是哪天,我的小年怎么过,你一言我一语中,年的味道就浓起来了。 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小年是祭灶王爷的日子。传说这天晚上,灶王爷要回到天上汇报,所以各家各户要么烙圆饼,要么做灶糖,讨好灶王爷,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虽然时间不同,风俗各异,但在小年日里,人们祈愿平安喜乐的心理是一样的。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在中国人的年节记忆里,小年也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到了这一天,就意味着正式进入了“春节时间”。如老舍先生所言:“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不过,虽然网上关于小年讨论得热闹,但相信如果不是手机里的消息提醒,很多人还真是没意识到,时间过得这么快,已经又到小年了。的确,年节的特殊意义和强烈仪式感,正在不断变淡。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略显遥远的记忆里回味曾经过年的热闹,或者是在文学作品中感受那时过年的“认真”。今天,梁实秋笔下那种“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般筹备年货的热情恐怕已经罕见,人们也很难再按照民谣中所唱的日子洒扫庭除,剪窗花贴年画,而春节期间各种可能面临的“花式盘问”“人情负担”,也让一些人苦不堪言。所以,一些人感慨“年味儿越来越淡”,一些人更是直言“不想过年”。 传统节日是文化的积淀。正如春节蕴含着中国人对阖家团圆的希冀守望,体现着事亲尽孝的亲情礼仪,也寄托着慎终追远的价值关怀。今天,我们谈论传统节日,是精神寻根,也是文化传承。如何过春节,不仅关系着个人的生活选择,还体现着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生活方式变了,我们对大自然的时序轮回的确不再敏感;生活节奏变了,种种关联着我们传统记忆的节俗也越来越显得和现代生活脱节。所以,今天我们讲重视传统节日,并不一定是要重现曾经的生活图景。在护佑传统节日精神的同时,为其注入更加鲜活美好的新风俗,让其满足今天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情感需要,岂不更好? 其实,虽然很多人对过年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但每到这个时候,人们还是不约而同地打点行囊,踏上回家的路。因为对我们来说,过年是一种文化的召唤,也是一种情感的需要。在庸常的生活中通过节日的仪式感悟生活的温暖,在奔波忙碌之后和家人分享这一年的苦乐际遇,在外漂泊久了回到家里寻找“此心安处”的慰藉,这可能正是春节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密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