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觉 “孝”是儒家推崇的重要德行,包括《论语》、《孟子》、《礼记》等在内的许多儒家经典中,都有对“孝”的专门讨论。但真正以“孝”为主旨的经典,却只有一部,便是“十三经”中的《孝经》。 “孝”是儒家推崇的重要德行(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历史上,《孝经》曾经是一部深受重视的经典。汉朝曾有过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的说法。唐代儒者称:“《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都认为《孝经》是一部堪当天下人道德行为指导的重要著作。 那么,《孝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又为何能够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包含在《孝经》首章《开宗明义章》中。 《开宗明义章》一开头就讲述了整部《孝经》的产生原由:有一天,孔子在家中闲坐着,弟子曾参陪坐在一旁。孔子忽然对着曾参说道:“古时,夏商周时代的圣王都曾经掌握着一种最高的德、最关键的道,用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百姓都能够和睦亲敬,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也没有矛盾,你知道这最高的德、最关键的道是什么吗?” 《孝经》实际上是出自孔子之口的一部经典(资料图 图源网络) 曾参赶忙起身,向老师行礼道:“学生愚钝,如何知道这样精微的道理?”于是孔子缓缓道:“答案就是‘孝’。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与你细说。”整部《孝经》,就从这番师徒对话开始,拉开了序幕,其后的全部内容,都是孔子传授给曾子之言。 因此,《孝经》实际上是出自孔子之口的一部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正是《孝经》的第一作者。虽然在《论语》中孔子也多次向弟子们传授过“孝”的道理,但如此完整、系统而集中地讲述他对“孝”的理解,却只是在《孝经》中。因此,《孝经》是理解古代儒家“孝”道的最重要的经典。 孔子向曾子说道:“我们的身体发肤,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小心地保护它,不敢有所毁伤,这是孝之开始。在世间立身行道,让自己的德誉传扬后世,使父母感到荣耀,这是孝之终结。总的讲,孝始于事奉自己的父母,以效忠君王为中间阶段,以在世间立身扬名为终。” 让自己的德誉传扬后世,使父母感到荣耀,这是孝之终结(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的这番教诲,被曾子牢牢记下,并传给了他的弟子们。《大戴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桩故事。曾子有个弟子,叫乐正子春。有一天,他走出屋子的时候不小心伤到了脚,脚伤并不算严重,很快也就痊愈了。 但痊愈之后,乐正子春几个月都不再迈出房门,还流露出忧虑的神情,这令弟子们大为困惑,难道老师是因为胆小,一朝伤足,就不敢再出门了吗?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因为乐正子春在受伤后想到了曾子所传授的孔子教诲:作为子女,应当怀着敬畏之心对待自己的身体,举手投足都不要忘记父母,因此走路的时候,要走大道不要走小路,渡河的时候不要坐小船,以免遭遇风险。因为子女所遭遇到的任何损伤,都会令父母揪心。 乐正子春这一次的伤脚事件,可能就是因为自己的疏忽,譬如出门走得太急,鞋子没有穿好,没有走平坦直道等原因导致的,如果他能够更加细心谨慎地行事,就不会出现这样令父母感到忧心的事情了。因此,乐正子春的忧虑是对父母的愧疚和对自己疏忽的自责。 古代人对于“身体”有着和我们今天非常不同的理解(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可以看到,古代人对于“身体”有着和我们今天非常不同的理解。在宣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今日,我们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可以完全由着自己的意愿主宰它。 但古人不这样看。或许是由于医疗技术不够发达,父母生养孩子的艰辛不易,让古人意识到,我们生命的获得,全赖父母赐予,我们的身体也是出自父母的身体,因此,古人有“身者,亲之遗体也”的说法。重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血脉关联,这是中国古人对于父母生养之辛劳的一种珍惜和感恩之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