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大山 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对职业的敬重态度亦足以让现代人效仿。 兢兢业业 干好小职务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时丧母,二十岁娶亲,次年生下儿子孔鲤,生活的重担压在他一个人身上。 尽忠职守(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生活的艰辛磨练了孔子的性格,他做任何事情都认真细致。因为这个缘故,孔子获得了在贵族季氏手下当差的机会,职务是委吏,就是管理仓库的小职员。他说:“我只要把账簿统统做好就可以了。”结果一年下来,成绩斐然,在他的管理下,货物码放整齐有序,帐目清楚毫无差错。 不久,季氏给他提拔到乘田的岗位,就是管理牧场的小吏。结果一年下来,牛羊长得特别肥壮,繁殖率比往年提高了好几倍。 为什么同样的职务,孔子干得特别好?没有什么窃诀,尽忠职守,认真细致罢了。 学礼有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学礼有成 情感真诚 孔子三十岁左右学礼有成,就辞去了乘田的职位,成为了一名主持丧礼的专家。 在古代对丧礼特别重视,从过世到入土有五十多道程序,一般的人根本搞不清楚,一定要请专家。孔子经过学习,完全掌握了这一套复杂的程序,他主持丧礼,井井有条,什么事情都办得很好。 孔子主持丧礼与一般的专家不同,其他的专家可能把为人助丧当做赚钱的工具。孔子不一样,《论语·乡党》记载:“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一般来说,从事某种职业,久而久之,一切按部就班,就不太有感情了。孔子不同,好象每次都是重新开始,以致于替丧家主持丧礼,不曾吃过饱饭。 情感真诚(资料图 图源网络) 《乡党》还记载:“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为什么经常哭?他替人主持丧礼的时候,看见孝子贤孙哭,他也难过,跟着流泪。 孔子对职业的态度,情感真诚,尽心尽力! 因材施教 诲人不倦 孔子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收徒授学。 他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因材施教(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子路和冉有先后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如果听到正确的主张,立刻去做吗?”孔子告诉子路:“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告诉冉有:“对,立刻去做。”公西华就奇怪了:“老师,同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孔子说:“冉有性格柔弱,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子路逞强好胜,所以我劝他遇事多听听别人意见。” 孔子教诲弟子不知疲倦。比如说子路,性格耿直鲁莽,孔子经常给他开小灶。 有一次,孔子称赞颜回,子路不服气了:“您统率三军,找谁共事呢?”孔子说:“空手搏虎,赤足过河,死了都不知悔改的人,我是不会找他的。我一定要找那种遇事谨慎,善于谋划的人。” 又有一次,孔子称赞子路:“穿着破旧袍子,与穿着貉皮大衣的人在一起而不觉得耻辱,大概只有子路吧?”接着念了一句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得意了,反反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教育他:“你的行为固然好,但整天挂在嘴上怎么能算十足的好呢?” 内修政理(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从政一心 为公无私 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上任后,行教化,劝农耕,政绩斐然,一年后升任司空,随之再升为大司寇。 当时的鲁国,三桓家族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联手把控朝政,国君大权旁落,国家衰微。 为了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孔子不计个人安危,辅助鲁定公“堕三都”。先拆毁了季孙氏、叔孙氏的城邑,但不久之后三桓清醒了,拆毁了城邑,他们就失去了与国君叫板的资本,于是孟孙氏顶着压力不拆,季孙氏、叔孙氏在背后捣鬼,致使“堕三都”的策略功败垂成。 同时,孔子内修政理,贩羊卖猪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各国的客商来到鲁国,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好像回到家中一样。 一心为公(资料图 图源网络) 消息传到齐国,齐国人害怕鲁国强大,送来了八十名美女和一百二十匹好马,离间孔子与国君的关系。鲁定公中计,耽于享乐,不理政事。 在三桓的压力和国君不作为的共同作用下,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 孔子不计利害,一心为公,最终个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胸襟与格局,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价值。 今天的时代,我们比较喜欢谈个性,谈自由,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关注度在下降。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强调以真诚的心,在服务他人、社会、国家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此种价值观,虽从今而后千万年,不可磨灭! 实践此种价值观,从敬业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