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钟 曾国藩在劝学篇中给诸弟的信中写道“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资料图 图源网络) 求速 在读新书的时候,如果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往往没有掌握整本书的结构、情节,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并不能掌握文章之要义。鲁迅的小说《风波》里的赵七爷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三国演义》,这也是鲁迅在讽刺他学问低。我们总觉得读书太快是“走马观花”,不能得其中之要义,却不知道“看新书要求速,不多读就会陋钝”,如果一直停留在一本书上,那你所知道的就只有那一本书上的内容,就会浅陋无知且愚钝,不会拓宽视野。所以第一遍的整体 速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从整体上了解了书后,才能够做细致的研究。这是曾国藩总结的在初始阶段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 熟读成诵(资料图 图源网络) 求熟 曾国藩说:“先需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这就是在第一遍求速的基础上,力求读熟。读书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此为熟读。大多数人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读完第一遍后,需要去温习,“温旧书要求熟,不背诵就易忘”,背诵绝对是掌握整本书的最好方法。古人大多崇尚背诵,像司马迁、苏轼、柳宗元等等都是从小就熟读经史成诵,才有大笔如椽的文章传于后世。背诵也非强背,而是力求熟读成诵,只有文章成了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才能进一步加以提炼、整合、改造、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坚持(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恒 “习字要有恒,不会写便好比身上无衣,山上无树”,曾国藩说的是习字,实际上也是在说读书及学习,如果没有恒心,和没有做这件事是一样的。曾国藩曾说过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恒”是曾国藩经常提及的,他还专门写“有恒箴”给子弟。“恒”是无论环境如何、心情如何,都要坚持读书、坚持学习,即便处于旷野之地,即便负薪牧刍,不必择时择地,只需坚持。如果一曝十寒,一切志向都成空谈。而此“恒”也要从小事上进行积累,从读新书开始,熟读,再读新书,再熟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此不断积累,定能出口成章,养成旷达之心胸,从而达志。 思考(资料图 图源网络) 苦思 “作文要苦思,不会写文章,好比哑巴不能说话,马不能行走。”写文章要冥思苦想,仔细钻研其中之理,斟酌字句,才能文采斐然。延伸到今日的说话做事上,也同样是这个道理,说话做事,要三思后行,才会悦人从而悦己,而此“悦人”“悦己”是在守德的前提下。无论是作文,还是做人,都要“进德”。曾国藩在家书中尤其注重“进德”,他认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即便读了再多的书,有再大的学问,情商再高,没有德也究竟是行不通的。读书便是为了养心、明德、止于至善。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读书、为人都是至善的,他交给我们的读书之法也是值得我们认真体味、学习的。 常听身边的人说:上了班,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一年都读不到一本书,真后悔当时上学时没有好好学习,多丰富自己的内涵;而在读书的人也在说,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刚想读书,一天就又过去了,一个月把一本书的第一页看了很多遍,就没再继续。你是这样的人吗?如果是,那就学习曾国藩的学习之法,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