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娅妮 《易经·系辞下》有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八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 《系辞》中这一句话的本意是想说,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这样才能没有终止。但这样更通俗地来理解也无不可:那便是“变”和“通”二字.联系到一起,即为“变通”。《易经》本来便是讲究通变的经典,“易”字便有变通的意思在。它告诉我们,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要懂得通融与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变。“穷”了才有“变”,也是这个意思。 变通(资料图 图源网络) 《韩非子·五蠹》对于统治者的“变通”有更加具体的描述:“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常可”便是永久适用的规则,是一种“不易”、不能变通的东西。但韩非子认为,或许并不存在这样的“常可”。人应该不仅仅向往遥远的古代,不永远效法恒久不变的规则,而是研究当代的实际情况,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准备措施。 守株待兔(资料图 图源网络) 的确,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个社会是不断向前变化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情况和问题。历史上的“圣人”都是根据自己时代的情况来提出解决当时问题的措施。所以,统治者不必总是依循古法,而应该与时俱进。要根据时代的变化,研究当代的社会情况,并据此来制定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改变旧法,以更加适合的措施来治理当下社会。这一思想,散发着浓厚的现代社会理念,是非常先进的。我们现在的法律条规也同样跟着现代社会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和增加,比如网络的普及、电子支付等功能的不断升级,使得很多新型犯罪行为产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才更加有效。 “守株待兔”便是人们所熟悉的最好反例。这个故事正是出自《韩非子》。相信大家已经非常了解这个故事:宋国有个农夫,他耕种的田地边上有一株大树。有一天,有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到了这棵大树,死了。农夫特别高兴,马上放下手中的活,守在大树旁边,继续等待后面撞到大树而死的兔子。可是,还会有第二只嘛?就算有第二只,又会过多久才会有第三只、第四只?这就是夸张化的死板。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资料图 图源网络) 情不同,措施就应该要随之改变,不能永远以一样的眼光来看待事情,也不能永远用相同的措施来处理事情,而应该灵活变通。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很多人喜欢凭经验办事情,比如几年前来到过一个城市,已经非常熟悉,几年后重新来到这个城市,就喜欢凭着经验来找寻目的地,结果却失望地发现根本就找不到想要去往的地方。这就是他忽略了城市的建设也是变化的,我们应该适应这种变化,不能盲目相信经验,而应该运用灵活的方法,比如问路;又可以依靠现代的措施,比如电子导航等,这样,才能与时代共同进步,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 《论语》有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里的“毋固”便是不要一味地固执己见,孔子能坚持“毋固”,便是由于他了解人性所形成的痼疾,知晓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只有懂得根据现实情概况去变化,才能通达,也才能看到可期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