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王娇鸾百年长恨》德、英译本及译者

http://www.newdu.com 2018-04-14 中国文学网 李雪涛 参加讨论
1847年德文译本第3版中的插图
《王娇鸾百年长恨》德文译本1846年第2版扉页

    尽管本书的翻译倾向于直译,但是由于德译者本身所具有的文学修养和诗人气质,还是向德语读者展现了一篇情节跌宕起伏而又精致异常的具有异域风格的小说。由于当时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有限,书中有很多英译者所加的注解,对德语读者也同样重要。可能是因为在广州印制的缘故,英译本在很多地方都附上了汉字,而德译本只有在书的封面和扉页上有作为装饰用的汉字书名。此外,英译本原来还选有中文原版中的版画,德译本也去掉了。本书当时在德国流传甚广,从今天所能见到的版本来看,1846年当年就出版了第2版,1847年又出版了第3版。
    早期的中国文学作品英文以外的译本很多都是从英文转译过来的。多年前我在杜塞尔多夫的旧书店中买到了这本《王娇鸾百年长恨》的德语译本,也是从英文翻译成德文的。德文书名:WangKeaouLwanPihNëenChangHanoderdieblutigeRacheeinerjungenFrau(《王娇鸾百年长恨,或一位年轻女子的残忍复仇》),书的副标题:Chinesische Erzählung. Nach derin Canton 1839 erschienenAus⁃gabevonSlothübersetztvonAd⁃olfBöttger(中国小说。根据1839年在广东出版的Sloth英译本德译)。译者为AdolfBöttger(阿道夫·波特格),是1846年的第2版(Verlagvon Wilhelm Jurany, Leipzig1846)。
    《王娇鸾百年长恨》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后收入《警世通言》第三十四卷。小说主要写王娇鸾设法惩罚薄幸男子周廷章的故事。这部小说首先被罗伯聃(RobertThom,1807—1846)翻译成了英文,在广州出版:WangKeaouLwanPihNeenChangHenorTheLastingResentmentofMissKeaouLwanWang,AChineseTale,TheCan⁃tonPressOffice,1839.
    德译者阿道夫·波特格(1815—1870)是德国诗人、戏剧家、翻译家。他被认为是“浪漫派时代被遗忘的诗人”,英国诗人拜伦的诗的德译就出自他之手。弥尔顿的《失乐园》最早的德译本(DasverloreneParadies:Ein Gedichtin 12Ges-ängen)也出自波特格之手,这个译本一直到最近还不断重印。1840年他出版了拜伦诗集的德译本,之后多次再版。波特格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备受人们喜爱,据说著名作曲家罗伯特·舒曼的《春天交响曲》(Frühlingssinfonie,1841)就是从波特格那热情洋溢的诗歌中获得的灵感。尽管波特格基本上没有离开过莱比锡,平平淡淡地作为文学家和翻译家在这座文化古都度过了一生,但他却通过英文也译介了中国的文学作品。
    波特格在《王娇鸾》德译本的后记中对具有异域风格的中国文学和艺术倍加赞赏,他同时提到了1840年英国的战舰游弋于中国南部,并打开了欧洲商业通往中国的一条道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学术声音,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鸦片引起的心醉神迷”(第109页)。波特格提到,他的德文译本的底本是1839年在广州出版的一位笔名为Sloth(懒惰生)的英国人的英译本,由于当时的英译本只是为在那边生活的一些英国朋友印制的,因此数量有限。波特格感谢长期在中国生活的布克哈特(E.S.Burkhardt)先生带来Sloth赠送给他的一本英译本。译后记写于1846年2月27日。从这篇译后记来看,波特格并不知道Sloth是谁。Sloth在当时中国的英语世界颇为知名,除了《王娇鸾》的英译之外,他还给当时的英文刊物《中国丛报》(ChineseRepository)写专栏。1840年《中国丛报》对《意拾喻言》的书评就已经说明了Sloth就是罗伯聃。1840年罗伯聃将《伊索寓言》翻译成了中文,取名《意拾喻言》(Esop’sFables.WritteninChinese by the learned MunMooy Seen-shang, and compiledintheirpresentformbyhispupilSloth. Printed at the CantonPressOffice,1840),2014年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部的内田庆市教授出版了《漢譯イソップ集》,其中包括了罗伯聃的这个译本。此外,罗伯聃还有《华英通用杂话》(ChineseandEnglishVacabulary,1843)以及他的遗作《华英说部撮要》(TheChineseSpeaker,1846)。
    根据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郎宓榭(MichaelLackner)教授、徐艳博士的研究,1807年,罗伯聃作为商人约翰·汤姆(JohnThom)五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出生在苏格兰格拉斯哥(Glasgow)。苏格兰人是大英帝国的主要支柱,所以约翰·汤姆至少有两个儿子客死异乡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为了成为商人,罗伯聃在格拉斯哥和英格兰利物浦(Liver⁃pool)度过了六年学徒生涯,学徒的业余时间,他显示出明显的文学才能,成为多家杂志的撰稿人。从1828年6月开始,他首先在南美洲加拉加斯(Caracas)度过了三年(在那里他学习了西班牙语并和许多天主教教士成为朋友),之后的一年半时间他在墨西哥度过,有时也逗留美国。在回到英格兰差不多一年以后,他从法国波尔多(Bor⁃deaux)前往中国,并于1834年2月到达中国。在中国他为由于从事鸦片贸易而声名狼藉的怡和洋行(Jardine&Matheson)工作,同时在短时间内习得了汉语和中国文学知识。1840年6月,他开始为英国政府工作,成为了参战方人员,他在7月作为谈判代表在厦门差点儿丧了命,还参加了1841年8月到10月间的厦门和镇海战役。从1841年10月到1842年5月他是镇海临时代理的最高官员。在1842年的下半年,他走进世界历史,因为他和郭实腊(KarlFriedrichAugustGützlaff,1803—1851)、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和李泰国(Hora⁃tiaNelsonLay,1833—1898)一起参与了《南京条约》的谈判。1843年他到条约通商口岸宁波担任领事,1844年得到正式任命。1846年9月14日,他在宁波去世。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6年07月20日18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