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文以载道丨一代名士颇有风度 忘却自我勇敢说“不”

http://www.newdu.com 2018-04-16 腾讯儒学 木光 参加讨论

    文/木光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历代传诵的经典名篇。人们读其文而想见其人,仰慕其洒脱的名士风度,欣羡他淡泊的人生姿态。我常常好奇,这区区两百多字的小文,何以能传递出如此之多的精神力量呢?
    
    五柳先生传(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烦重温一下这一经典:
    先生知何许人也,亦详其姓氏,宅边有五栁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慕荣利;好读书,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曽吝情。环堵萧然,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有所不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
    赞曰:黔娄有言,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细心的读者很快就发现文中标黑了九个相同的文字,那就是“不”。钱钟书先生曾敏锐地指出,“不”字乃《五柳先生传》全篇的眼目。比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恒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重言积字,其用意正在于表现狂狷者之“有所不为”。
    
    淡泊明志(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陶渊明所说的这些“不”,各自之间显然并非孤立,而是密切相关的。比如酒之所以“不能恒得”,房子之所以“不蔽风日”,都是由于“不慕荣利”而“家贫”,他们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钱先生进一步说,“不”之言,若无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老子所谓“当其无,有有之用”,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我们认为,钱先生这种解读方法不仅符合逻辑,也深得五柳先生的立意。
    普通人之所以难以做到淡泊明志,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有个“我”的执念。比如开会报名字的时候,出版作品署名的时候,人们都很看重自己名字的位置。但陶渊明不同,他把自己给“忘”了。他是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吗?是真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之所以能忘,乃在于他深知浮名、虚名之累身,故而弃之而不顾。
    
    随性的自然(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以陶渊明之才能,取功名利禄如探囊取物,然而他却“不慕”;以他之智商悟性,恐怕没几本书是他读不懂的,可他却“不求甚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奉承权贵,不愿功利性的读书学习。他内心之所向,是一种纯净的自由,是一种随性的自然。所以他喝酒,只求尽兴,不问其他。有酒便喝,喝了便醉。他的酒量或许不大,胸怀却无比宽广。因有此心态,故虽“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仍能“晏如也”。
    陶渊明说了九个“不”,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今日或许再也无人能如此了,但为虚名、利禄等所累的现代人,若能尝试先从一两个或三四个“不”做起,或许多少能减轻一点内心的沉重与郁闷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