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利平 最近,叙利亚儿童正在经受的战争苦难。这一消息通过电视与网络传播,震撼了所有为人父母的心。 战争中的叙利亚儿童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些孩子们本应该也如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在阳光晴朗的早晨,在父母的呵护下,去学校认真上学,与小伙伴快乐玩耍,却因战火瞬间失去了家园。 他们居无定所,天为盖,地为床,枪林弹雨为伴。为了躲避空袭,常常躲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喝,一出去就可能被炸的尸骨无存。 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和方向,唯有叩问苍天:我们有什么错,命运为什么对我们如此残忍?我们的明天又在哪里? 战争摧毁了孩子们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们没有错!是无情的战争与杀戮将他们瞬间从幸福天堂投入了人间地狱。 人类自古以来就与战争相伴而行。所有战争都会给普通百姓和兵士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所以李白说“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曹松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诗句。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是人们的共同心声。 战争有时候虽然不可避免,比如反抗侵略,比如被迫自卫。但是为何而战、如何去战,其结果却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 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大约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两场战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 战争是残酷而血腥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时活动在中原地区的主要部落有以炎帝为首领的夏族,以黄帝为首领的华族,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 炎帝想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黄帝,寻求庇护。黄帝为了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对炎帝的胜利,没有立即开战,而是率领部族修养德行,整顿军队,同时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土地,并且训练猛兽代替部分人力部队。 在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有利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在今天涿鹿县的阪泉郊野,黄帝率领诸侯联盟与炎帝部落联盟展开战争,最终征服了炎帝。战胜后,黄帝本着“和为贵”的精神,与炎帝合为一家,从此华夏合称为华夏族。 黄帝战胜炎帝后二者合为一家,诞生了华夏族(资料图 图源网络) 之后,性情暴烈的蚩尤发动部落叛乱,严重骚扰到华夏族百姓生活,黄帝又征调诸侯军队,在涿鹿的郊野与蚩尤进行了涿鹿之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战争胜利后,黄帝只是惩处了首恶蚩尤,对其他部落首领和民众一概宽赦,并本着“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其他部落首领在涿鹿釜山举行了合验符契仪式,统一了图腾,创建了新的图腾“龙”。从此华夏族成为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处的大家庭。 可以说,从这两场古代战役开始,“化干戈为玉帛”和“以战致和”就成为当时的华夏共祖——黄帝的主要战争智慧和战争哲学。 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某个异族,而是为了让大家获得持久的和平。战争的手段不是无情杀戮,而是杀伐止于首恶,对于普通百姓更多的是安抚与爱护。这也是中国古代两大哲学思想“化”与“和”的完美结合。 战争的目的是获得持久的和平(资料图 图源网络) 黄帝之所以会这么做,应该与他代表的中国古人的“象地法天”的哲学思维有关。 以黄帝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贤德之人,敬仰“天”,相信宇宙间存在着一个代表公平、正义、无私、博爱的“天”。 同时认为“天人合一”——人不是独立于自然法则之外的独立存在。人只有顺应“天”这一个普遍唯一的自然法则,才会获得幸福。 黄帝以后的中国哲学家,则将这一思想丰富总结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类社会的统治者要“以德配天”,要行“仁政”,要“爱人”,这样“君主”才可以上得到天的佑护,下让百姓生活安定和谐,才会国运昌盛。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化干戈为玉帛”与“和为贵”是古老的中国战争智慧。黄帝在5000年前就应用这样的智慧,创立了中华民族的雏形,开创了中华文明,而这种智慧一直作为我们民族的主要文化基因流传下来,深刻在我们的血脉中,烛照千年的中国。 杜甫有一首《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道出了战争的原则——战争一定要尽量使无辜的百姓少受伤害。 此刻,一面隔屏感受着叙利亚儿童的伤痛,一边读着古老的黄帝的故事,心中惟愿这古老的中国智慧之光能照亮世界和平之路,愿叙利亚儿童之殇不再重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