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子女教育是个难题?看康熙皇帝怎么做

http://www.newdu.com 2018-05-30 腾讯儒学 崔晓明 参加讨论

    文/崔晓明
    我国正处于独生子女时代,大多数家庭属于“421模式”。
    
    康熙对子女的教育很是重视,且方法得当,效果显著(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孩子一出生,就有六个大人围着他转,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都能得到满足,因而人们都说,如今的孩子,个个都是“小皇帝”。
    但是,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会养成骄横拔扈、唯我独尊的性格,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而且因为没有受过什么挫折,等到他们走入社会之后,因为缺乏独立性和吃苦耐劳精神,往往会被社会淘汰。可以说,“小皇帝现象”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教育孩子,应当学学康熙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康熙帝在治理好国家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这在历代帝王中是比较特殊的。他撰写了《庭训格言》,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多个层面,字字切于身心,句句垂为模范。
    
    康熙不仅严于律己,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孙(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管教子女方面,康熙认为,教育子女必须从小严加管教。一些王公子弟,自幼失去父母,或是家中独子,因而家中仆人百般溺爱。待长大成人,即使不是痴呆无知,也会任性作恶,这不是爱他,而是害他。
    孩子都是宝贝疙瘩,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一家人就像仆人一样,围着孩子转,舍不得让他干家务,舍不得对他一点点严厉。
    可是,孩子会长大,我们会老去,到那时,孩子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等待他的注定是悲剧。
    前些日子轰动一时的杨锁事件,就是最恰当的例子。杨锁的父母对他过分溺爱,从来不让他做任何家务,8岁出门还用担子挑着。
    
    一味的溺爱只会让孩子丧失独立能力(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父母便会找老师理论。杨锁在父母提供的安逸生活中享受着一切。
    好景不长,父母在他十几岁时相继去世,但杨锁的惰性早已生根,又没有任何生存技能,活活饿死在家中。一个健康聪明、有手有脚的孩子,就这么被父母的溺爱害死了,实在可惜。
    康熙深谙上行下效的道理,康熙吃烟,但为了禁烟,他便带头不吃烟。他认为,要想推行法令,只有先从自身做起,他人才会服从。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服人呢?
    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是教育子女最重要的方式。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爱玩手机的父母培养不出爱读书的孩子,满嘴脏话的父母教育不出有礼貌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一对老裁缝夫妇,孩子成长在“前店后家”的恶劣环境里。但这对夫妇努力做好每一件衣服,跟每个顾客交朋友,与人为善。夫妻俩相敬如宾,说话轻言细语。
    裁缝铺里没有电视机,却堆满了书。孩子从小玩书,长大读书。大学毕业后轻松签到顶级公司的offer。公司看重的不光是他的学习成绩,也是他的高情商和超强的社团组织能力。
    这对夫妻不富有,但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收获了最好的财富。
    在皇子小时候,康熙就训练他们养成好习惯。康熙从幼年即位到掌握大权,无论是与大臣议论政事,还是与文臣讲读讨论,亦或是在家里闲谈说笑,都坐得非常端正,这是他自小就养成的习惯。年少时养成习惯,到后来就成了天性。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人说:“性相近,习相远。”人最初的性情大同小异,受后期环境的影响,才有了差异。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好习惯可以使孩子受益终生,坏习惯却足以毁坏孩子一生。父母一定要尽早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日坚持读书、生活有规律、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
    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孙子辈则多达97个,这可是个很大的家族。康熙教子无疑是成功的,他的子孙大都博学多才,没有一个纨绔,也没有一个为非作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都无法代替的
    
    家庭教育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品质与心性(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足以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使你晚年凄凉。
    只有儿女成器,独立有担当,才是你人生最大的成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