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何以消烦暑: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

http://www.newdu.com 2018-06-05 腾讯儒学 周宏亮 参加讨论

    文/周宏亮
    盛夏的脚步近了,天气逐渐炎热,暑气蒸人。
    
    城市里人口众多,更是酷热难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这样出门走几步就浑身大汗的艳阳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呆在阴凉的室内一边吃着西瓜、吹着空调,一边连着WiFi在手机上刷微信。可谓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春夏与秋冬”。
    大门一关,一个空调就创造出了两个世界,门内的世界凉爽舒适,门外的世界焦金流石。那么千百年前的古人,面对漫长的炎炎夏日,是如何度过的呢?
    众所周知,古代没有空调和风扇。既然没有电力的发动,那就只能通过人工的方式了。于是扇子便成为了最便捷的纳凉消暑之物品。
    古代的扇子形式多样,主要有团扇和折扇两种。扇子的制作材料也各不相同,最流行的是纸扇,因为取材方便,价格也较为便宜。
    
    团扇是我国古代扇子的主要形制之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则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汉代的班婕妤就曾作诗云“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这种扇子颜值高,重量轻,摇起来也轻松,但价格比较昂贵。
    普通老百姓一到夏天只能自己扇扇子,但如果是高官贵人,则不需要自己动手,而是让家里的仆人使用“人工风扇”。
    据中国古代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这四个字很令人震撼,可以说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方法了。
    如今的古装剧里也经常出现站在主人背后举着大扇子的奴仆,表现的就是古代皇亲国戚让仆人给自己扇扇子的情景。
    除了各种各样的扇子,古人还有一个避暑纳凉的法宝。喜欢看古装片的朋友们一定不会陌生,电视中的演员睡觉的时候用的陶瓷做的枕头,而不是像我们现在使用的棉花枕头。这件法宝正是瓷枕。
    
    瓷枕不像棉花枕头那样让人感觉闷热(资料图 图源网络)
    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就会觉得特别凉快。天气太热的时候,睡着就不热了。
    “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扫堪昼寝,一枕最幽宜”。无论是午睡,还是夜眠,一个冰凉的陶瓷枕头都能让古人们躲进凉爽的梦中,忘记这高温难耐的夏日。
    睡醒了以后当然要吃东西啦。古人虽然没有冰箱和冰柜,但却懂得在夏日制作和品尝各种美味凉食和冷饮。
    大家都知道,夏天虽然地面温度很高,但是地底下的温度则低得多,这就是挖地窖的原理。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们就懂得将冬天的冰块保存在没有阳光的地窖中,以备夏天制作凉食和冷饮
    
    古人早已有冬日藏冰的传统(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诗经》与《左传》中都有冬月藏冰的相关记载。例如《诗经·七月》中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二之日、三之日即相当于现在的农历十二月,凌阴指的是贮藏冰块的地窖。此处描绘的就是上古时期的先人们在寒冬腊月里采集冰块放在地窖中的场景。
    现代人在夏天流行吃冰淇淋,古人们在夏天也流行吃凉食和冷饮。
    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曾在诗歌中写道“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调冰水,指的是用冰调制冷饮之水,雪藕丝,也是一道降温防暑的凉菜。
    到了宋朝,夏日喝冷饮的风气更为兴盛,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冷饮贩卖的“卖冰人”。大诗人杨万里曾说:“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虽然没有冰激凌,但古人的消暑食物也是多种多样(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然,无论是扇扇子、还是睡瓷枕,又或者是喝冷饮、吃凉食,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在高温炎热的夏日,对于没有空调和WiFi的古人而言,更重要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平和怡然的方式面对暑气的蒸腾,努力做到心静自然凉。
    就好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消暑》中所说的那样:“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自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