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年,女真人攻陷开封(汴京),俘虏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之后,宋王朝还在南方维持着,北方女真统治的地方称为金。他们的文明在金世宗(1161—1190在位)统治期间发展,在金章宗(1190—1209在位)时期达到鼎盛。直到蒙古入侵,最后一位金朝皇帝被杀,这个王朝于1234年灭亡。虽然女真人草创了自己的语言,但他们推崇汉族文化,倾向学习汉语。在他们统治期间,招揽了很多汉族官员。金国皇帝喜好儒家,皇族宗室学习文人艺术。因此,文人官员的声望依然很高,北宋文人是各种艺术的学习典范,绘画也是如此。 与此相对,南方的画院兴起了一种新型艺术。徽宗的儿子高宗(1127—1162在位)在杭州复兴了画院,又开始大量收藏绘画。 在皇家赞助下,院画家的风格主导了那个时代。在南宋开端,文人对艺术的影响还能在宫廷见到端倪,但在高宗统治期间,这种影响逐渐减退。当然,文人艺术传统在民间依然传承,到13 世纪中叶,典型的文人画样式出现。在追溯北宋文人的同时,这两种绘画传统都各自获得发展。将金与南宋的艺术相比较,会发现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南宋文人画发展的评估要与院体画联系起来。南宋期间,文人画与院体画之间的鸿沟是否增大了呢?能否从主题或风格上对文人画和院体画进行区分呢?进一步说,把南宋文人画与金朝文人画相较,两者分别发展到了什么程度?通过对中国南北方艺术和社会广泛的背景进行分析讨论,这些问题的答案将逐渐明晰。 金朝延续着北宋以来的文人文化,各种艺术互相关连。中国文学史把苏门学派与二程学派区分开来。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与苏轼是政敌。苏轼对佛道都比较接纳,但他没有留下一个连贯的思想体系,他的主要影响是文学方面的。程氏的道德哲学被后来的南宋学者朱熹发扬光大,理学也成为文人思想的主宰。朱熹的学说开始并不为北方所知,直到13世纪30年代初,一位宋朝文人赵复被金国俘虏,朱熹的学说才传播到这里。这一时期,金国文人争相学习朱熹的注疏,因为一百年来, 金与南宋没有任何学术交流。翁方纲(1733—1818)的一句话说明了两种文化的隔阂,“程学盛南苏学北”。 在金国大部分地区,苏轼无疑是文化影响力最大的人物。在与金世宗的对话中,耶律履说苏轼是宋代名臣中最卓越的,并说服皇帝刊行苏轼的奏议。从金国严格的公文风格中,可以看出官员的道德严肃性,这与南宋官员不同。元好问(1190—1257)等文人就以明显的金国文学传统来思考问题,金朝诗歌的发展也与新的南宋诗歌样式不同。金朝诗歌主要受苏轼和欧阳修的影响,词也以苏轼为源头活水。在文学理论方面,赵秉文和王若虚被列为苏轼的后继者。元好问虽然批评过苏轼,但他对诗歌的讨论也是从苏轼那里派生出来的。书法方面,依然能看到对北宋文人模式的依附。很明显,金章宗学习了宋徽宗的书法风格,还效仿他对艺术进行支持和赞助。赵秉文学习苏轼、王庭筠和米芾的书法风格。赵秉文(1159—1232)是那个时代的文士领袖,并赞助了元好问,他视苏轼为文学和书法的楷模。赵秉文也画画,专事文人题材绘画,如墨梅、墨竹和墨石,他把草书笔法运用到绘画中,因而受到推崇。在所有这些艺术中,赵秉文延续着苏轼文人圈的那种形式,整体吸收了北宋的文人文化。赵秉文的绘画可以看作是他诗歌与书法的附庸。 如同在北宋,最负诗名的文学之士如赵秉文和元好问,在这个时代也成为了重要的文人画家。这些有影响力的才俊汇聚一堂,围绕一位著名的文学之士,继续苏轼朋友圈的那些雅事,如应艺术家或主人之请,在画上题跋。有一次,一位文人画家创作了一幅图,表现元好问的隐逸,赵秉文和友人们在上面题了诗,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文人绘画题材,反映田园生活,并附有题款来记述。从文献看,金代艺术家中最受文人推崇的是杨邦基、武元直和王庭筠。他们三人都写诗,其中两人有官职。王庭筠是金代最知名的画家。他生于1152 年,1176 年考上进士,1202 年去世,年仅五十岁。他是翰林修撰,书法学习米芾,还学习文同的墨竹。山水画方面,他跟金代文人任询学习。元好问在一首诗里称赞王庭筠的卓越: 郑虔三绝旧知名, 付与时人分重轻。 辽海东南天一柱, 胸中谁比玉峥嵘。 唐代郑虔在诗、书、画方面都成就非凡,作者以此同样称赞王庭筠,并称他卓绝于世,如同南天玉柱。 金王庭筠《幽竹枯槎图》·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藏 北宋文人对绘画题材的偏好也影响了金代文人画家。苏轼文人圈的艺术被奉为圭臬,竹梅这些特定题材与诗联系起来。 这是朝文人绘画传统发展的第一步。杨邦基、赵秉文、王庭筠等人专事文人题材绘画,如学习李公麟的人物和马,还有墨梅和墨竹。当然,很多金代画家也从事山水绘画;不同于米家山水的法则,这个时代的山水画没有明显的文人画特征。史料记载中,只有两位画家延续米芾的画法,但李成—郭熙的风格模式仍是普遍流行的北方传统,各个阶层的画家都进行这种样式的绘画创作。无疑,金代文人的山水画大多带有早期风格,他们中的一些人努力探索新的山水画样式。武元直和李山的独特风格,在他们的《赤壁图》《风雪松杉图》中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带有明显个人风格,从中可以追溯早期的山水画家,继承了一个世纪前北宋文人画家的艺术特征。 金武元直《赤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李山《风雪松杉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所有金代传统艺术都因袭了宋代文人艺术。在对南宋文人画的考察中,诗歌和书法的发展也可以作为指导原则。在文学方面,苏轼对南方文坛的影响显然不如在北方那么大。辛弃疾(卒于1198) 继续发扬着苏轼开创的豪放派词风。南宋初年,江西诗派延续着黄庭坚的诗风,风格瘦硬,追求字字有出处。其他的诗人如陈与义(1090—1138)就倾向反对北宋文人的模式,更倾向于唐代的风格。陈与义认为,应当超越对苏轼和黄庭坚的模仿,回到真正的诗歌源头,那就是杜甫。后来的一位文人杨万里(1124—1206)开始学习黄庭坚的诗,后来改学唐代风格,响应宋孝宗(1163—1189 在位)提倡的唐代绝句。南宋末年,江湖诗派在民间兴盛起来,这个诗派崇尚晚唐诗风。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出现复古思潮,反对苏轼和黄庭坚的风格,而向往盛唐的文学气象。 书法方面,从最开始对苏轼文人圈的推崇,也开始走向复古。高宗最开始学习黄庭坚的书法,然后是米芾,最后他还是回到了二王的风格。他的儿子孝宗也跟从王氏风格,因为他模仿高宗的笔迹。因此,高宗与文人艺术家在书法上的尝试,复兴了早期宋代宫廷的传统,他的继任者和文人们也继续传承,其中就有赵孟坚(1199—约1264)。但有些特立独行的官员仍然坚持北宋文人传统,如吴琚效仿米芾,范成大(1126—1193)承袭黄庭坚。 此外,南宋末年,禅宗和尚从黄庭坚的手稿中吸收所得,自成一家书风。总的来说,文人在开始阶段影响巨大,但承袭二王的院体书风在宫廷逐渐复兴,虽然间或出现文人高僧的不同观点,但这一风格还是成为时代主流。粗浅来看,绘画领域也是如此,主流绘画是肇自李唐的院体山水体系。但个别艺术家承续了早期文人官员的艺术风格,一些禅师的写意作品也在13世纪出现。 南宋赵孟坚《水仙图》(局部)·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高宗显示出对苏轼文人圈艺术的一些兴趣,皇室收藏的四个部分包括他们的著述和绘画。高宗推崇梵隆的画作,梵隆师法李公麟。高宗还欣赏宫廷里的首席鉴赏家米友仁的作品。高宗或他儿子孝宗以书法来书写古代儒家经典,由官员马和之据此绘画。马和之的画法是由李公麟复兴的古老画法,虽然这种画法属于文人绘画体系,但马和之的风格更接近唐代,而不是北宋。同样,无论是皇室宗亲赵伯驹,还是院体山水奠基人李唐,他们的风格渊源都来自唐代显贵李思训和其子李昭道。只有极少数宫廷画家效法北宋的模式,大多数宫廷画家倾向于复兴宋代之前的艺术。一直到南宋末年,在显贵和文人眼中,唐代的青绿山水都是普遍接受的绘画形式。比如,人们认为钱选就继承了赵伯驹的山水。这些都是院体绘画的主题,比如以李唐风格描绘的青绿山水和花鸟画,文人一般很少涉及这类绘画。这些对文人艺术的地位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从积极一面看,一些民间画家继续传承着北宋文人的传统。 在11世纪末,苏轼文人圈形成的书法风格不同于院体书法的法式。在南宋晚期,院体画和文人画明显区分开来。几乎没有院画家效仿北宋文人,同样,文人画家也基本不涉及院体风格绘画。南宋初期,有些士大夫在朝廷任职,在高宗朝,米友仁名声最盛。后来,宋理宗(1225—1264在位)的驸马杨镇在都城与友人们一起画墨竹。然而南宋最杰出的文人艺术家却远离朝廷,他们的艺术由家人和弟子传承。扬无咎(1097—1169)和他外甥汤正仲是文人隐士,专画墨梅。赵孟坚做过严州知府,擅长白描水仙。这显示出院体画家与文人业余画家之间的分歧在增大,文人绘画传统在宫廷外依然延续着。 皇家的支持起了很大作用。唐代都城是中国文化的中心, 如唐玄宗就是一流的艺术赞助人。大多数唐代画家受到宫廷赞助,或者接受佛寺的委任来绘画。著名的吴道玄出生贫苦家庭, 却成为宫廷画家,被朱景玄列入最顶尖的画家行列。在宋代, 苏轼文人圈的成员作为士大夫和业余绘画者,以一种轻松休闲的方式为自己和朋友作画。到了宋徽宗时期,皇家对艺术的赞助达到顶峰,画家被选为画院画师。遗憾的是,从文人观点来看,在画院里艺术家的创造力受到限制,因为他们的作品受到严格监督,且绘画的评价标准也是讲求形似的现实主义。高宗继续着徽宗的事业,扮演文化赞助人的角色,努力在各方面达到唐代的兴盛。杭州无疑是南宋的文化中心,但是出现于早期的那种文人绘画探索,在南宋朝廷并不显著。相较之下,金朝皇家没有成立画院。相反,金朝的文人官员主导了文化基调,皇族成员响应他们的倡导,比如画墨竹。文士领袖在北方的影响力明显强过南方,皇帝也受到影响和带动。到了元代,朝廷对宫廷绘画进行赞助,而各地民间文人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状况已经在金和南宋期间有了前期征兆。南宋文人艺术家继续在民间绘画,专事墨竹、墨梅及墨花。与院体绘画相对,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就是要建立文人绘画的模式。总的来说,南宋文人画家的主要成就是对绘画主题的界定。 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对艺术家风格和社会背景进行更多细致的考察。最开始,文人画是一种表现社会阶层的艺术,而不是一种艺术风格传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大部分有记载的金代画家都属于士人阶层。专业画家的名字却几乎没有留下来,他们的画作也没有太大影响力。虽然金代文人如赵秉文、王庭筠专事文人主题绘画,但山水画依然是各类画家最常见的主题。当然,这两种不同社会背景和艺术风格的绘画还没有完全融合。南宋艺术家的身份更为多样。除了权贵、官员和士绅,还有僧人、道士和院画家。从传统文人角度看,重要的画家自然是文人或与文人有直接关系。但那个时代,文人艺术被各阶层接受。上面提到宋理宗的驸马杨镇,他和他的朋友们就从事文人艺术。在其他皇族里,以文人画闻名的就是赵孟坚。此外,文人与高僧的交往也比较密切。 在北宋,黄庭坚与诗僧惠洪以及善画墨梅的仲仁交游。到了南宋高宗朝,梵隆和尚学习李公麟最为出名。南宋晚期有一位仁齐和尚,就广泛吸收文人文化来说,他是个有趣的例子。他的书法习自苏轼,墨竹学习士大夫俞徵,墨梅则来自扬无咎。相比道士,僧侣画家似乎更受文人影响。道士丁野堂专画墨梅,当理宗问丁野堂画的梅是否为宫梅,他回答不是,他画的是野梅(野,也就是他自己)。从他的俏皮话可以看出一些道家的从容自我,与儒家文士的顺从不同。当然,丁野堂的绘画主题也和其他道士一样,可以被列为文人画。 可以看到,显贵、僧侣和道士受文人画的影响,然而却几乎没有院画家按照文人画传统去作画。更让人关注的是,文人画家也避免画院体风格。宁宗(1195—1225 在位)朝有一位军官王介,跟从马远和夏圭学习山水,他也画梅兰。但是,将这些主题结合起来的例子甚为少见。一般来说,没有文人会把院体画家当作绘画楷模。山水画是南宋画院的主要绘画形式,一些文人逐渐抛开了山水这一主题。然而,在南宋初年,对山水的向往始终蕴藏在显贵和文士们的心中。但是到了南宋末年,只有小部分文人专门画山水了。龚开是个例外,他学习米芾的山水,到了元初,米家山水还影响了高克恭(约1245—1310)。另一个例外是钱选,他受到了赵伯驹青绿山水的影响。 元高克恭《春云晓霭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里比较适合讨论赵伯驹的地位和艺术风格,因为在南宋极少有他的后继者。由于金的入侵,赵伯驹被迫逃到南方。他画技精湛,自然得以在朝廷供职,还因为皇室血统,他获封官职。 他的地位当然不同寻常,据说,他和弟弟赵伯骕跟从一位院画家学习。他所代表的画派在南宋受到尊重,从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的总结中可以清楚看到: 唐小李将军始作金碧山水,其后王晋卿、赵大年,近日赵千里皆为之。 尽管这些艺术家都是皇亲国戚,把他们联系起来却显得很不协调。王诜和赵令穰都是苏轼文人圈的成员,他们的风格就与赵伯驹不同。除了钱选,后来的文人画家都没有学习赵伯驹的风格,赵伯驹的艺术还受到元代评论家汤垕的质疑。元代大师赵孟頫作复古的青绿山水,其画法主要来自董源和巨然。由于这些原因,赵伯驹的青绿山水不能被视为文人画传统的一部分。直到元代,一种独特的文人山水画风格才形成,与米家山水的法则不同。相反,南宋文人则首要关注水墨花卉树石,在这些领域拓展文人艺术传统。我们应当考虑到他们对文人画题材的一些影响。 元钱选《八花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来源:“学衡”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