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致祝酒辞指出:“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和合”理念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追求。 和、合二字早已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中,蕴含了儒、道、墨、法各家的价值追求,在传统经典《周易》《尚书》《国语》《管子》《墨子》等经典中均有所见,成为百家“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普遍认同。当代学者张立文认为:“‘和合’语出《国语》《管子》《墨子》,其依傍的解释文本亦异。”儒家思想更是将“和合”作为其人文精神的核心。比如,从《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言论,都可以看出儒家对“和合”的重视程度。“和合”理念集中突出了儒家对“和合”理念的把握,特别是将《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作为核心,并具体到“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等层面。因此,“和合”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钱穆说:“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人类历史长河中,多元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每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指出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在时代风云不断变幻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化被动为主动,彰显对吸收外来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上海精神”展示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正是上合组织基于当代全球文明发展现状作出的应对之策。 “和合”文化是讲求知行合一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实践性很强。梁漱溟说过:“儒、佛、道三家之学均贵践履实修,各有其当真解决的实在问题,非徒口耳三寸之间的事。”文化的创新是力求从时代的实际出发,提炼时代精神,寻求新的生长点。“上海精神”所提倡的实践精神,便体现了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观点。这种实践精神,不仅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指南,更为地区发展注入了动力,从而使得上合的行动更加自信。张君劢认为:“知与行,本为一种理念所以实现之两面,行而不知,是为冥行踯躅,知而不行,是为空言无实。”唯有知行合一,才能够使得“和合”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而且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在多元中互补完善,又在综合中创新发展。 “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上海精神”和“和合”理念相融相通,“和合”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理想,历经数千年依然发出夺目的时代之光,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 (作者:陈欣雨,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委党校党建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