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明日入伏:炎炎夏日 最好的乘凉之法是养静

http://www.newdu.com 2018-07-16 腾讯儒学 王素绚 参加讨论

    文/王素绚
    我们常说一句话,“冬有三九,夏有三伏”,三伏天这个词儿大家都不陌生。但让你细说,你能说出多少呢?
    
    说起“三伏天”大家都有印象,但具体却说不出什么(资料图 图源网络)
    原来,从夏至日算起,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那么,什么叫庚日呢?我们都知道,在纪年的时候通常用天干、地支的排序。其实不止是纪年,记月、记日也都是如此。
    庚日就是像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在天干中带“庚”的日子。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而今年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庚日就是在己未月的庚戌日,也就是7月17日。
    而在今年来说,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再过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每年进入三伏天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其中的第二伏——中伏。
    进入三伏天,不少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心浮气躁。在中医上看也是如此,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心静则心火降,浮躁之气自然消退。而在《黄帝内经·素问》中直接说,这个时节应“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炎热的天气,让人心里不免也产生烦躁的情绪(资料图 图源网络)
    简单来说,在炎炎夏日里,更要学会“养静”的功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随意动怒,保持内心的安静和愉悦,将精力转移到美好的外物中去。
    在中国古人看来,人的性格气质、精神面貌都是和身体状况息息相关的,所以说,养静不仅是身体上的调息,更是精神上的修行
    中国古人说,“静以修身”,还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人一旦有了这种气度,就有了“心远地自偏”的能力。喧嚣远了,内心的本真就显现出来了,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也就能不为世间的名利与欲望迷失了心智。才可以坦然面对世间的一切,包括生死。
    就如杨绛先生在她100岁生日那天说道:“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这种静气不是凭空而来的,这是修养的结果。曾国藩的日记里就详细记录了他自己养静的过程。
    
    杨绛先生用心过好每一天,也得到了生活的礼遇(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年轻时为人浮躁,在经历了一番世事之后,越来越体会到“静”的重要性。在日记中记述道:“‘静’字功夫紧要,大程夫子能成圣人,也是因其‘静’字功夫足。
    王阳明也是在‘静’方面有一番功夫,所以他能面对世间种种诱惑而不动心。一个人若心不静,省身不密,见理也不明,做什么都是浮起的。”所以他特别提倡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每天再忙,也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静坐。
    他的静坐,可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的发呆、无聊,更不是胡思乱想。恰恰相反,静坐过程中需要“正位凝命”。“正位凝命”这个词出自《易经》,指的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用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使命。
    所以,静坐的过程,也是一个凝神静气、摒除杂念、反观自我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想明白那纷繁表象背后的本质。
    
    只有静下来,才能看清喧嚣背后的本质(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也不妨从曾国藩这番养静的功夫里借鉴一二。每天留出片刻的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反观一下自己。在这个炎炎夏日里,心底的清明透彻,才是最大的舒爽惬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