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以史为鉴丨汉文帝的“假谦虚”与“真套路”

http://www.newdu.com 2018-08-02 腾讯儒学 凌俊峰 参加讨论

    文/凌俊峰
    如果我们对《周易》有所了解,就应该知道只有“谦”卦是最为吉利的一个卦。我们常常认为谦虚是中国人的品格,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道德境界。谦虚不但能够展现出自己的修养,也能得到人们的真心赞扬。
    
    中国传统讲究谦虚,认为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对此,清代的一位大史学家王夫之,结合自己读历史的经验,有一段很精彩的议论。即谦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德行,是自己精诚之道的对外展现,而不应该是一种虚伪的御人之术与套路。他举出了这样的例子:
    古代的尧,是我们所公认的圣王,他为了天下的大治,选择将自己的位置禅让给舜,却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丹朱。
    后代这样的历史故事也很多,比如伯夷叔齐,不接受帝王之位,逃到山中,这都是自己发自内心的举动,“谦”的举动符合“诚”的德行。从而让人们感动,我们为之感慨称赞。
    然而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潮流,就是标榜谦德,却心有诡计, 我们可以读读这样的历史故事:
    汉文帝是我们熟知的帝王,“文景之治”也被我们所称赞,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太平之世。然而在选择立太子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件让人颇为费解的事情。
    
    汉文帝有着为人称赞的功绩,但在立储这件事上却让人感到疑惑(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在诏书中如此说道:“楚王刘戊,那是我的叔叔。吴王刘濞,是我的哥哥,淮南王刘安,是我的弟弟,这都是我的骨肉至亲。
    他们都是很有德行的人,也很合适做这个国家的皇帝,如果说非要按照传皇位给儿子的规矩来决定继承人,那简直就是在说我没有德行了。我不愿意做传位于子的私事”。
    如果根据这样的言论来看,可能汉文帝会对自己的亲戚们无比宽厚,或在国家大事上以实情相告,坦诚相待,以商量的态度决定国家继承人。
    然而历史的现实告诉我们,一场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交接,竟然如儿戏一般。汉文帝自然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嫡长子刘启,也就是汉景帝。那些在诏书中虚伪的客套话,不但没有兑现,反而引起了诸侯国的不满,国家的治理还出现了一场大混乱。
    
    汉景帝时期,矛盾越来越大,终于爆发战乱(资料图 图源网络)
    汉景帝以削藩策,不断地削弱地方诸侯国的财政实力,引起了刘姓诸侯国的不满。吴王刘濞因自己的实力最为强大,带头联合诸多同姓的诸侯国发起叛乱,最后的结果变成了“七王之乱”,大约十万多人在这场战争中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而这些诸侯王们,也因这场无可挽回的叛乱,自杀而死。上层社会的斗争,导致的是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更意味着国家实力的一种大损失。
    所以我们可以反思这样的历史。王夫之就在《读通鉴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汉文帝并不想传位于自己的兄弟,却以诈伪之手段,迷惑自己的亲兄弟,最后国家大事的传位又选择给自己的嫡长子,导致自己失信于兄弟,失信于天下。
    失信于天下,带来的后果则是一场大乱,动摇了自己的国本,劳民伤财,国家与百姓都为之受苦。当然,除此之外,参与叛乱的诸侯国自然也有自己的罪过,这一点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汉文帝失信于人,却让百姓遭受苦难(资料图 图源网络)
    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反省,为人处世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做事,即使是一个私事,也应尽可能做到“真诚”与“谦德”。
    凡事坦诚相待,则不至于轻易引起利害之纷争,更可以尽量避免恶果。如果以诈伪之手段,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对待社会,最终收获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历史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经验与教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