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远国 李黎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视大自然为有机的生命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投以热切的关注。于是,出于生存与精神的需要,传统的风水术便应运而生了。 风水罗盘(资料图) 风水术的核心便是探求天象、山川、建筑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协调关系与最佳状态。它将中国哲学古老的命题“天人相感”、“天人合一”等引入生活之中,注重在整个自然界与生态圈中寻求和谐发展与有机秩序,与天地万物保持亲密无间、共生共存的关系,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精神的恬静。所谓得“天时”、“地利”,达到“人和”的目的。这种三位一体的共存思想,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应是人类发展模式永恒的主题与历史重任。 风水宝地图(资料图) 做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之一的道教,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风水之术。大量的符图被广泛地运用于环境、建筑、房屋、生产、生活领域,成为古代风水术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事实上,许多符图本身就是地理、环境的图式,是历代道士对自然环境、山川风水的理性观察与神秘体验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人们认为它们可以避邪化凶、保家宁国。 东岳泰山君(资料图) 道教对山岳的信仰中,五岳乃群仙修真之都会,高道理命之灵室。其中各有尊神,分别掌管着自然、人物的养育和生衍。所谓“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正是基于对山岳的崇拜及对神灵的信仰,道教提倡进入名山洞府,以修真求仙。 然而,道士们入山修持却面临着种种危险。《抱朴子内篇·登涉》说:“凡为道合药,及避难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如谚有之曰:太华之下,白骨狼藉。皆谓偏知一事,不能博备,虽有求生之志,而反强死也。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因此,必须知晓趋吉避凶之术,当择吉日佳时,斋戒其身,学禁咒法,服食丹散,佩带符图法印,便可辟除山川百鬼万精、虎狼虫毒、瘟疫风寒等,出入山岳而修道有成。 在各种法术中,最重莫过于《五岳真形图》。《五岳真形图》,托言太上大道君所绘,由西王母传汉武帝,传本有东方朔序,亦似伪托。但葛洪及众多道经早已提及,故当为汉魏古经。葛洪曰:“上士入山,持《三皇内文》及《五岳真形图》,所在召山神,及按鬼录,召州社及山卿宅尉问之,则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来试人。”“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古者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受之四十年一传,传之歃血而盟,委质为约。诸名山五岳,皆有此书,但藏之于石室幽隐之地,应得道者,入山精诚思之,则山神自开山,令人见之。”葛洪即得图于郑隐,郑隐得自葛玄,葛玄则得自左元放。 今《道藏》中收有几种五岳真形图,其图形大同小异。那么,是谁创作了这些符图?其目的又是甚么呢?从《汉武帝内传》中可知:这些地图是太上道君在天庭之上,“下观六合,瞻河海之短长,察丘岳之高卑”,“因山源之规矩,睹河岳之盘曲,陵回阜转,山高陇长,周旋委蛇,形似书字”,于是依据其象,绘制了这些图。绘图的目的是便于修道者知晓灵仙天真之舍馆,采药炼丹之名山,辟邪却灭,招神达灵。 关于此图在地理、地图学上的价值,已有不少学者予以肯定。如日本小川琢治教授认为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地图,并将东岳真形图与现代等高线绘制的泰山地形图相对比,认为二者很相似。中国的曹婉如、郑锡煌则指出,它们是一种平面山岳图,非常珍贵,并由之发展成为地图学中的道教一派。 如同《五岳古本真形图》所言:“子有东岳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白聚。子有南岳形,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谋恶我者,返还自伤。子有中岳形,所向惟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子有西岳形,消辟五兵,入刃不伤,山川名神尊奉可迎。子有北岳形,入水却灾,百毒灭伏,役使蛟龙,长亨福录。子尽有五岳形,横天纵地,弥纶四方,见我观悦,人神攸同。”原来在道门看来,五岳真形图不仅是一张张地图,更重要的是通真达灵的信物,因为它们象征著山川中众多的生灵仙真。 东岳(资料图) 东岳泰山形源,周回二千里,在琅玡界。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诸得佩五岳形,入经山林及诣泰山,君及诸山百川神,皆出境拜迎子也。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 南岳(资料图) 南岳衡山形源,周回二千里,在长沙界。南岳衡山君,领仙官七万七百人。诸入南岳,所部山川神皆出迎。南岳君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龙,从群官来迎子。 中岳(资料图) 中岳嵩山形源,周回一千里,在黎阳界。中岳嵩高君,领仙官玉女三万人。入山,诸是中岳所部名灵,皆来迎子。中岳君服黄素之袍,戴黄玉太己之冠,佩神宗阳和之印,乘黄龙,从群官而来迎子也。中岳是五土之主,子善敬之。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 西岳(资料图) 西岳华山形源,在华阴界,周回四千里,南北长在华阴界。西岳华山君,领仙人玉女四千一百人。道士入其所部之山,神并来迎。华山君身服白素之袍,太素九旒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而来迎子。 北岳常山形源,周回三千里,在常山界。北岳恒山君,领仙人玉女七千人。其入所部之山川,神皆来迎。北岳君服玄流之袍,太冥真灵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而来迎于子也。 青城山(资料图) 青城山,在蜀郡界,一名天国山,周回二千七百里。青城丈人,黄帝所命也,主地仙人,是五岳之上司,以总群官也。丈人领仙官万人,道士入其山者,丈人服朱光之袍,戴盖天之冠,佩三庭之印,乘科车,从众灵而来迎于子也。 庐山(资料图) 庐山,在庐江南界,周回一千二百里。庐山使者,黄帝所命,秩比御史,主总仙官之位,盖五岳之监司。道士入其山者,使者服朱诽之裯,戴平华之冠,佩三天真形之印,而来迎于子也。 霍山(资料图) 霍山,在平阳界,周回一千七百里。霍山南岳储君,黄帝所命,衡岳之副主也。领群灵三万人,上调和气,下拯黎民,关校众仙,制命水神,是峻验之府,而为诸灵之所顺也。道士入其境,储君服青锦之袍,戴启明之冠,佩道君之玉策,而来迎子。或乘科车,或驾龙虎。 潜山(资料图) 潜山,在庐江北界,周回三千三百里。潜山储君,黄帝所命,为衡岳储贰,时参政事,令职以辅佐者也。入其山,潜君服紫光绣衣,戴参灵之冠,佩朱官之印,乘赤虬之车,而来迎子。诸佐命山君,并辅弼岳君,预于位政。道士入其山,佐命服朱袍,戴仙华之冠,佩太上真形之章,而来迎子,所来无常。 东方朔言:“古书五岳真形首目者,乃是神农前世,太上八会群方飞天之书法,殆鸟迹之先代也。自不得仙人译注显出,终不可知也。凡道士欲佩图进取山象,及书古文卷毕,以此题外面,然后盛之,带符。当得正月建寅,斋七日。斋中写白讫,醮如传受法。但易章中自说辞旨,随人也。凡写书,皆烧香于左右。” 五岳御真符(资料图) 如此神圣的仙境,却被一幅幅符图所代表,故此符可佩带,可悬挂,可呑服。“妙气之字,即是山容,其表异相,其迹殊姿,皆是妙气化而成焉。玄达之思,闭目见之,周览既毕,行之有征。妙气既降,肉身能飞,久炼得妙,肉去妙充。其翔似鸟山,游三界之外,其神真人,入宴三清之中,总号人鸟。学者由山,缘山至道,永保长存。”“圣真求其域,仙灵仰其神,敬而事之,存而念之,受而醮之,缮而带之,精而行之,和而密之,久无怠懈,三气调均,生身生子,为道种人,在世行化,入山研方,出处自在,魔不敢当。于是朝致五岳,使役八溟,从三天之君,佩日月之精,知之不死,习之永生,谛之合智,究之同神。”“清斋起图,佩之二年,晨夕诵文,吉日修事,慎终如始。一千日限足,游行山泽,威制五岳,三河四海,八溟九地,一切神灵,奉迎拜谒,功德流布。五年七年,不过九年,超登三清矣。” 后世用于入山涉川、安宅镇土的各种符图,可说大多是由五岳真形图演变而来,只是形式显得简略。不过它们的用途更广泛,针对性更强。如《抱朴子内篇·登涉》中有老君、仙人入山符十八种,并谓“拜而带之,甚有神效”。 当天灾地祸、洪水泛滥之时,或择地筑屋、点穴安墓之际,人们都会邀请道士为其设坛布局,施符运法。如针对地震灾害,道教有“禳地震法”。《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二载:“天动地静,盖天运于上,地静于下,此阴阳之常理也。若地得天象而震动者,为阴阳失序也。宜用此法以禳之。行持之士,先用建坛,设后土醮,然后告坤镇紫书玉录,仍备镇坤玉字,然后散坛。”故禳此灾,先须建坛,设九垒皇君醮,先早朝告神宁玉简,焚于西南方,“令道众诵赤书玉字,午朝再诵赤书玉字,埋镇坤地玉简,至拜地震章,散坛。” 随着安镇墓宅的祈禳类科仪的流行,安镇符箓也被广为利用。如隋唐的《无上三元镇宅灵箓》,强调三元灵箓所代表的三部九军能振动天威,驱除各类威胁宅舍安全的妖魔鬼怪,制伏瘟疫凶灾。 唐之后的《太上秘法镇宅灵符》,列有《璇玑八卦之图》及厌鬼辟邪之镇宅灵符七十二道;《黄石公安宅护符法》列有五岳镇宅符、镇土府符、救宅符、镇寺观符等。 镇宅灵符神(资料图) 需要指出的是,领受符箓的人家在日常生活中还必须遵守一些戒律。据《无上三天镇宅灵箓》所载,戒律共有十条,如不得礼拜邪师巫祝,以物求福;不得招引师姑女娘,歌舞宅内;不得招引凶人,作诸劫盗恶行;不得造立兵仗,图谋反逆;不得口是心非,欺陵孤弱;不得杀害人命,不臣法戒;不得背师欺君,毁约失信;不得居仓聚积,谋求暴利。总之,目的在于规劝人们尊律守法,积善乐施,以免招致杀身灭门之灾。因为风水好仅是地利,道德佳又获人和,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道教符箓之学,当然会对镇宅兴家有良好的效果。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对风水的尊崇早已成为一种传统,成为人们生活起居的一种理论指导。人们往往利用各种符箓来改善居住环境和心理环境,消除对周围世界的一些莫明的恐惧感。特殊的图案、方案、数字、色彩、物品所构成的神异之物,往往可以平抚人们内心潜在的不安,并激发出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敬畏的情感,使得环境与空间神圣化,人们也求得了心灵上的安宁,这无疑有利于生存发展。因此,可以说道教对各种符图的崇拜,也就是对山川河流、万物生灵的敬畏,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信奉符图的形式,要求人们善待天地万物,其中却深深地浸透着东方民族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的先知与智慧。 (编辑:灵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