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狂草三种。草书是在战国秦文隶变以后各种新旧草化写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草书形成的契机是为求实用而将隶书书写速度加快,从而“解散隶体”,出现用笔连绵、点画省简、偏旁假借等笔法、结构特征。 1.章草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即早期带有隶意的草书,用笔连绵省简,笔法、体势较隶书丰富多变。同后来的今草相比,章草尚存隶意,许多字还变相保留着隶书的横向取势和波挑笔法,各字大小比较均匀,笔画连带较少且仅限于一字之内,故字字独立(这与汉代用小笔在狭小的简牍上写草字有关)。章草形成于西汉晚期。至东汉,章草已较流行,出现刘睦、杜操、崔瑗等草书名家和汉末以张芝为代表的草书流派。张芝笔下的章草已完全规范。吴国皇象《急就篇》、西晋索靖(出师颂》等,继承了张芝以来的规范写法,往往借显著的波挑展现飞扬飘逸之势,章草亦因此走向程式化。 2.今草 今草由章草发展而来,少了章草的波挑,改横向取势为纵向贯气,体势趋于纵长、鼓侧、参差,字形大小错综, 上下字笔势呼应、偶有牵连,书写更加流便,体势更为活泼。今草出现后,原来带有波挑、字字独立的草书方被称为“章草”。纸张的普及,推动了章草向今草的演化。晋代《济白守残纸》、《为世主残纸》及卫瓘《顿州帖》、陆机《平复帖》等章草作品,均有向今草过渡的明显趋势。纯粹的今草出现于东晋,王羲之最终完善了今草。今草代表作有王羲之,《寒切帖》、《十七帖》,唐代孙过庭《书谱》等。狂草、大草出现以后,又称今草为“小草”。广义的今草包括小草、大草、狂草。 3.狂草 狂草始于唐代张旭,由今草向狂肆的方向演化而成,笔势连绵,放纵不羁,一笔数字,气贯隔行。狂草与大草有时混称,二者仅有狂放程度之别,均难辨识。狂草一派神行,无行无列(打破行列界限),大草则虽放犹有节制。大草名家除张旭外,还有与“颠张”并称的“醉素” 一一唐代怀素上人以及宋代黄山谷、明祝枝山、明末清初王铎等人。 通过这三种草书的书写方式介绍,你会比较喜欢哪种草书的字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