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博成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国庆长假结束了,北半球迎来了“寒露”,中国的先哲以此命名来表明气候由凉爽到寒冷的过渡。《诗经》中也有提醒人们“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是该准备冬衣的时候了。 寒露(资料图) 寒露时节依旧是农忙的时候,棉花要趁着天晴抓紧采收;江淮及江南的双季晚稻还要及时地间歇灌溉;华北地区则要抓紧播种小麦。“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太阳给北半球的能量更少了,霜降的“变了天”只是一种积累的效应,真正“变天”节奏最快的就是这时的寒露。寒露时节是二十四节气中降水减少速率最快的时候,并且在短时间内也是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时候。 这时气候由热转寒,阳气逐渐伏藏,阴气渐生。俗话说“春捂秋冻,到老不病”,这里的“秋冻”就是说秋季虽然气温有所下降,但不建议立即增衣加被,着装与时令应有适当的滞后。适当地冻一冻,使身体适应相对的低温环境,以提高自身的抗寒能力。再有就是建议大家在秋季气候还不十分恶劣的情况下,积极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还要着重提醒大家的是,所谓的“秋冻”是有前提的,就是秋天的冻,要以不着凉为前提。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理解,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加以区别对待,绝对不能简单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当气温骤降、气候恶劣时,要及时添加衣物,尤其对于体弱和患有慢性病、顽固旧疾的人更要注意随时保暖,否则易反使致病或病情加重。 九月重阳,北雁南飞(资料图) 寒露时节恰逢重阳,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重阳节也是古已有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耳熟能祥的唐诗告诉我们,在唐代甚至更早之前,人们在重阳节就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古人认为茱萸能祛邪辟恶,而重阳节秋高气爽之时,正是茱萸成熟的时候。晋代《风土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所以茱萸还有一个“辟邪翁”的雅号。这里所指的是吴茱萸,另外还有山茱萸和食茱萸,三种都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新鲜茱萸(资料图) 吴茱萸为芸香科常绿灌木,“入药以吴地者为好”,其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有小毒。东汉《伤寒论》中就有以此为君药的吴茱萸汤,以其温中、理气、燥湿的功效,来温胃暖肝祛寒、和胃降逆止呕。鉴于此药有小毒,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过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秋雨潮湿之时,用此药来除虫防蛀。很长一段时间里,食茱萸与吴茱萸被混淆,直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才明确了这两种药物“乃一类二种”。“茱萸取吴地入药,故名吴茱萸;欓子则形味似茱萸,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 山茱萸是落叶乔木,气味酸平无毒,其果肉称为“山萸肉”。它既是补虚药,可以补肾气、肾精;又是收涩药,不但可以固涩肾气肾精,还可以在遗尿、遗精、敛汗、止血等方面使用。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通常用以治疗气短乏力、耳鸣眩晕、虚汗不止、阳痿遗精、小便频数等症状,在补肾阴和补肾阳的方剂中更是常用药物。对于肝肾不足、带下、遗尿、小便频数等慢性疾病,可加适量粳米、白糖共同煮粥食疗。 “寒露洗清秋”。寒露时节,已经是秋天中的秋天了。气候变冷,阳气收敛,“云悠而风厉”,都提醒着人们秋天快要结束了。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博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