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每逢这个季节,各地都有吃螃蟹的习俗。是因“蟹”与“谢”同音,朋友之间送蟹可表达心意。本文通过螃蟹雅名“无肠公子”的出处、“巴解吃蟹”的民间传说、“二甲传胪”的吉祥图纹以及道教三元都元帅信仰来看中国的蟹文化。 离为蟹 螃蟹(资料图) 甲骨文中,并无“螃蟹”二字,说明人类食蟹较晚。我们可从一些先秦典籍中,看到蟹的名字。《山海经》中有:“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大蟹在海中。”《易·说卦》中有:“离为蟹,外刚而内柔也,性又火躁,故为蟹。” 宋代陆佃《埤雅》中对蟹的描述十分详尽:“蟹,八跪而二敖;水虫,壳坚而脆,团脐者牝,尖者牡也。八月,腹内有芒,真稻芒也。未被霜,食之有毒。外骨内肉,旁行,故今里语谓之旁蟹。”可见在宋代,就有“旁蟹”一说。 葛洪(资料图) 螃蟹还有雅号:郭索、无肠公子。其中,“无肠公子”出自葛洪《抱朴子·登涉》:“称无肠公子者,蟹也。”螃蟹真没有肠子吗?实际上肠子很小,不易被人察觉。葛洪还将其列入仙药之列,长期食用,可长生:“淳漆不沾者,服之令人通神长生。饵之法,或以大无肠公子(或云大蟹)十枚投其中,或以云母水,或以玉水合,服之,九虫悉下,恶血从鼻去,一年,六甲行厨至也。” 第一个吃蟹的人 巴解(资料图)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话说大禹治水时,有“夹人虫”常侵扰工程,壮士巴解将其引入围沟之内后灌入沸水。虫皆烫死,并发出阵阵香味,巴解好奇解壳而食,其味鲜美,从此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何处是蓬莱(资料图) 历史文字中最早出现“蟹”的是在东汉郭宪撰的《汉武洞冥记》:“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壳胜于黄胶,亦谓之螯胶,胜凤喙之胶也。”正如作者在其自序中所言:“武帝以欲穷神仙之事,故绝域遐方,贡其珍异奇物,及道术之人……”“洞冥”是为洞达神仙幽冥之意,以汉武帝求仙和异域贡物为主。然而,这样一个以神怪、奇珍为主题的文字资料,并不能佐证汉武帝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么是否有更早的文字记载?郑玄在《周礼·天官·庖人》的注释中提到“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周代人在祭祀时,以“蟹胥”为进献的食物,这说明周代人已经开始吃螃蟹了。 二甲传胪 二甲传胪(资料图) 中国民间表示吉祥的纹路图案十分丰富,诸如我们熟知的鹿(禄)、蝠(福)等。螃蟹所代表的“二甲传胪”是两只螃蟹,其中一只钳住一芦苇,谐音二甲传胪(芦),预祝金榜题名。传胪,就是唱名。《梦溪笔谈》云:“进士在集英殿唱日,皇帝临轩,宰相进一甲三名卷子,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由是阁门承之以传胪。”明代称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事物异名录·水族蟹》:曰:“蟹之大者曰蝤蛑,名黄甲”。芦苇之“芦”谐“胪”音,蜻蜓之寓“廷试”。 古人喜用谐音来表达美好祝福,并借助绘画艺术来展现,包括“二甲传胪”在内的诸如:二龙戏珠、八仙庆寿、八仙仰寿、八骏马、九世同居等都是该类题材。 救命之恩 每年农历六月十一,是三田都元帅圣诞。三田都元帅,讳名雷海青,俗称“相公爷”、“雷元帅”,又称会乐天尊、田公元帅、昊天帝子等,其造像的额头上却有一只螃蟹。难道元帅神也喜欢吃螃蟹? 三田都元帅(资料图) 原来,还是婴儿的三田都元帅曾被家人弃之于野,螃蟹见到之后便用吐沫濡之。人们为了感激螃蟹的大恩,便在其塑像额头上绘上螃蟹。这也从另外一方面体现出道教推崇感恩的主张。三田都元帅与妈祖一样,其信仰遍布福建、台湾。据统计,在泉州祀奉他的庙宇就有860余座,在台湾有200余座。这只曾经救过他的螃蟹,也因此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 螃蟹作为中国人饮食结构中重要的一环,代表着中国的民风民俗、信仰、审美以及文化,在道教三田都元帅信仰中还象征着“感恩”。正如李白诗中所吟:“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上高台。”与朋友、家人来一份美味的蟹,感受这中国盛行千古的美味,实为一件美事。 (编辑:灵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