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分蕴含的形而上学重建问题 查拉图斯特拉对山下群众宣说的第一要义就是书中的第一部分第一节所讲的三种变形——由骆驼到狮子最后到婴儿的三种转变。尼采的主要思想关注的重点在于由骆驼到狮子的转变,由此转变尼采提出超人学说。狮子与其说是一种真实状态,倒不如把它理解为一种改变以前,即改变骆驼的变革力,它是超越骆驼所必须走过的动态过程。因此,狮子不是静止的状态,它具有动态性,它极具破坏力的承接了骆驼和婴儿这两种状态。对于这三种变形,我认为可以简化为两种,即骆驼和婴儿,而狮子正是变形的作用力。对于这种变形可以举个例子以方便理解。对于一个空杯子来说,它本来不含任何的物质成分;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杯子中不断被加入其它物质,如雨水、沙子、颜色、灰尘等等,慢慢的杯子变满了,满到不能再添加任何其它物质,对于一个不能改变和更新的事物而言,他就是死了的。为了使之更新,去掉这些多余的物质,这个时候就需要外力将它里面的杂质全部倾倒出来,让它重返空如的状态。在这里,骆驼就像装满了的水杯,而婴儿就是去掉所有杂质之后的空杯子。不过对于人而言,这个杯子就是他的心,而这些杂质就是各种观念、思想,或善或恶、或好或坏、道德或非道德等等正邪对立的价值标准,一旦这些标准在人们心中确立之后,人就像带了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是非之心不自觉的就会生起。尼采所批判的就是这种将人心和思想束缚住的种种的冠冕堂皇的道德约束,他期待着人类能够重新回到最初的真正自由状态。 首先,查在山上准备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蜂蜜,并以此为钓饵用来吸引山下的众人。然后查在预言家的引导下下山去寻找发出恐怖呼叫声的更高级的人。其实恐怖声音的发起者也包括预言家在内,他也是更高级的人。然后在接下来的几节里,查在下山的过程中又遇见了一些更高级的人:两个国王、被践踏者(严肃的思想家)、魔术家、退休的牧师、最丑陋的人、自愿乞讨者、查的影子。他们都是更高级的人,查给他们指明了去他山洞的道路,让他们先去山洞等他。查在经历了正午之后,在天色已晚时分重回山洞,由此我认为查自己也是一个更高级的人,是比这些高级的人更加高级的人!正如我前面提及到的尼采关于打破旧偶像、树立新偶像忧虑,在“覺醒”的第二部分和“驴节”这一节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些更高级的人在看淡之前传统价值观念,并尝试与之断绝关系之后,他们又开始了树立起了新的外在的偶像,因为他们在山洞里忘记了紧急呼喊。极具讽刺意味的就是在这里尼采把这新的偶像设定为一头驴子。在“觉醒”第一部分里,查为那几个更高级的反刍和倒空自己感到高兴,查以为他们成了康复的人,重回婴儿的理想状态了。可是,后来他却失望的发现这些更高级的人竟然在山洞里对驴子顶礼膜拜,并且还宣讲着虔诚的祈祷文,他们在用驴子这个形象来崇拜上帝,上帝在他们那里又复活了,他们的空杯子又开始注入新的物质了,新的价值观念又被立了起来。他们因此而变得虔诚、欢快、他们体验着信仰的快乐,憧憬着以后可以进入天国。 这些更高级的人和查的分野也正是于此:他们在查的劝诱下,由骆驼重新变成了婴儿,然后毫不停留的又慢慢回到骆驼的状态。他们不习惯婴儿的状态,当他们看淡之前的价值观念,在抛开之后却又感到生命的虚无和无意义,想去真正的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实际上却又重回了之前的老路子。查不一样,虽然他自己也曾感到深深的无奈,也曾发出感到生命无意义的叹息,但是他自己不愿像他们那样。这在“痛苦的呼号”的一节中展现过查的这种挣扎。在预言家悲观的讲述了从查这里得来的破掉一切固有价值之后的虚无之后,查说:“不不,还是不!我可比你知道得更清楚!幸福岛还存在着!你别说了,你,长吁短叹,像个伤感口袋!”这些人的内在精神力达不到自给自足的状态,所以他们很难长期保持婴儿的纯粹、饱满的状态,他们在这里得到的只是无意义和痛苦。他们需要外在的精神支持,就像以驴子为象征的上帝那样,这样他们可以感到心灵的幸福和满足,查理解他们,因此也爱他们。因为这样,查发现在最后的道路上,即婴儿之后的道路这些人是无法和他为伍的,那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白昼,他不再同情这些更高级的人,更不会融入到他们的痛苦中去。因此,在书的最后,查独自一人离开山洞,仿佛从群山升起的太阳,去追求他的事业,世上无人能与他为伍! 有人说尼采的超人理念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他所提出的三种变形和永恒轮回理念也是相互矛盾的。其一,超人理念中动态的超越性是无法停止下来的,一旦停止下来就失去了它要表达的超越主旨了,但是如果不能确定超越现在之后的真正状态,人们便会失去方向感,重归婴儿状态后的更高级的人又该何去何从才是最合适的?尼采没有交代,只是在第四部分表明了对那些重回骆驼状态的更高级的人的理解和同情,而他自己也只是象征性的孤独的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其二,三种变形和永恒轮回说如果可以结合着互相补充的话,那么从永恒轮回中就是认可了更高级在重回到骆驼状态的变化了,即尼采是承认了人类反反复复的破立、破立、再破再立的过程了,这就是轮回的表现!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这样只能得到一个思想矛盾的尼采。笔者是这么认为的: 尼采从叔本华那里继承了生命悲苦之说,但是他不愿就此痛苦下去、听任命运的摆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道路,用自己强有力生命意志力去打破束缚人生命展现的一切障碍,实现作为人真正的意义和目的,这是他超越的意义所在。三种变形本身是不含永恒轮回观念的,即尼采不认可真正的人要去过循环破立的道德游戏。尼采的著述没有严谨的逻辑推理,也很少涉及到形而上问题的探讨,他更多的是发牢骚,是出于自己喜好的对他所处的时代的批判。这样我们可能就会有多种理解尼采的可能性。不过,综合起来看,也是为了消解刚刚所提到的尼采思想里的矛盾性,我想着重点在于他的永恒轮回思想。对于第四部分讲述的更高级的人在面对生命的无意义和虚无之后而表现出的对生活的无可奈何与失去斗志,尼采本人是不愿接受的,因此那种破与立的循环也不是他愿意接受的。尼采所选择的依据正是来自永恒轮回,既然任何阶段都是充满无限快乐,那么一旦自己内心自足,时时充满从自身生命力流露出的喜乐,自然不需任何外在的任何偶像和道德束缚。然后依次一直保持生命力的充盈,将实现自己作为来此一世的全部事业。这是尼采自己选择的路。而其他更高级的人也是符合永恒轮回,他们所展现也是轮回所体现的破立循环过程。因此,从这条道路上来看,都符合于永恒轮回思想,永恒轮回思想也算得上是尼采最重要的思想,虽然他没有做出文字上逻辑推理证明,但却也是涉及到了形而上意义。 尼采在思考形而上以及自身生命问题的时候,既没有臣服在任何一种形而上学理论中,也没有被任一的道德体系限制住,他要努力走自己的道路,用自身生命的强力意志来承担生命的痛苦与轮回,正如他所言:“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作者:曹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