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偲 鹅湖书院是古代著名书院,它因宋代大儒朱熹、陆九渊一次会讲而在文化史声名鹊起,成为朋友之间切磋学问、交相砥砺、共同进步的经典案例,也成为中国学人心中永远的圣殿。 鹅湖书院是南宋著名的文化中心,在此发生两次“鹅湖之会”(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鹅湖之会,流传千古 《易传》云:“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朱熹在为这句话话作注解:“两泽相丽,互相滋益。朋友讲习,其象如此。” 兑卦是两个兑相叠,兑为泽,为喜悦之一,“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之间相互润泽、相互切磋,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书院就是朋友讲习的场所。 书院在唐代主要是修书、校书及为皇帝讲经的官办机构,宋代以后民间讲学蔚然兴起,成为朋友相聚讲习道义之所,主要聘请当世大儒主持。 在诸多书院中,位于江西省铅山县的鹅湖书院,因朱熹和陆九渊之间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讨论而被思想史铭记。 鹅湖书院一度在宋淳祐十年(1250)改名为“文宗书院”。自南宋至清代,八百多年来,几次兵毁,又屡次重建。 其中以清代康熙年间整修和扩建工程规模最大。此后书院虽历经沧桑,却保留的非常完好,是现存书院中少见的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 鹅湖之会在历史上曾有两次。 第一次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会讲于此,理学心学之间一次大交锋、大碰撞;第二次是十几年后的著名词人、爱国将领辛弃疾与思想家陈亮诗酒酬唱、探讨经世之学、共商恢复中原大计。 这里所涉及的是第一次鹅湖之会。事物千差万别,人的思想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朱学和陆学同属宋学,两者在治学方法却有着不小的差别,这或许来自于两者禀赋之差异。 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围绕着两者谁是谁非,是学术上的一段大公案,两家门徒及后世相互博弈,纷纷纭纭近一千年。 为了调和朱陆之间的矛盾,与朱陆双方关系均较为友好的浙东学者吕祖谦,主动发起鹅湖之会,约请朱熹和陆九渊兄弟共同会讲,调和双方,以期达到消弭分歧、“会归于一”的效果。 二、为学方法,朱陆分歧 尽管鹅湖之会是一个历史佳话,但在鹅湖之会上,朱陆双方各执己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会讲原本试图调和朱陆,却使得朱陆双方更加明确并加强了各自的观点。 朱陆之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方法之争论。 大致来说,朱熹主张泛观博览、格物致知,在读书方法上先博后约,重视在读书上积累,厚积薄发;陆九渊主张先立其大、发明本心,在读书方法上崇尚心悟。鹅湖之会上两者之间的争论相当大部分是关于“为学功夫”的。 例如,在鹅湖之会时,陆九渊用诗将自己观点与朱熹思想的区别表达出来:“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陆九渊这句话很直白,很不客气。 陆九渊批评朱熹为学为浮沉于世的支离事业,显然这就话有些讥讽的意思在,似乎他将朱熹之学视为“俗学”;与之不同,他自认为自己的学问是发明本心,是一种简明直接的工夫,也更为高妙。 据说朱熹听了这诗后脸刷的就变了。关于这次会讲,朱熹事后回忆说:“始听莹于胸次,卒纷缴于谈端。”可见会讲一开始气氛时候大家是心平气和,后来随着大家争论的展开,局面一度有些紧张。 学风也是一种为人的风格。这种为学风格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为人风格。朱子及后世门人在为人处世风格称得上艰苦卓绝,纵观历史,朱子门徒中“刻厉自立”以至于被人嘲笑为迂腐大有人在。 尽管陆九渊的门人有些认可朱子门人刻苦自立,望道恳切,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对朱子门人这种风格是有些拒斥的,也有些不以为然的。 朱熹与陆九渊互相切磋,理学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他们看来,这种方式有点像苦行僧,不免有些辛苦,且失之于急迫,不够洒脱,其弊病在于专注于穷性命之理,而忽视了在事上磨,其实,衡量一个人为学的成就不仅仅是读书的多少。 三、事上磨练,当今启示 朱陆鹅湖之会及双方门派之间纷纭前年的争论对于我们现在教育方法也有诸多启示。 比如,在教育方法选择上,要适合自己的天性,根据自己学习不同阶段灵活选择,或像朱熹那样下苦功夫读书穷理,或向陆九渊那般直指本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在学习态度上,一方面应该注重知识、刻苦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应该注重实践,在心态上应该洒脱自在,注重在事上磨练。 如何在事上磨?陆子一派的阳明先生跟属官的对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王阳明有个属官对阳明学问和为人非常认同,苦于日常事务比较繁杂,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学问。 阳明先生告诉他,我并没有教你按照脱离了你的本职工作去讲学,“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阳明先生还就如何结合他的词讼工作做学问对他进行提示: “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 心学强调“心即是理”,推崇“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资料图 图源网络) 就是说,在自己日常工作之中,杜绝各方面请托,克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考虑周详地将案子办好,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对于我们今天的读书学习来说,不应该脱离具体事务,脱离本职工作去空谈心性和学问,因为读书不单单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秉持一种合理的人生态度,把为学作为一种实践的工夫,一个人生修炼的历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