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水 所谓饥饿戒,是指道教全真派在传授三坛大戒期间,众人默坐忍受饥饿的持戒方法。本文先从饥、饿的造字结构来看两字的不同意义,再结合邱祖在磻溪、龙门修行时留下的诗文来探讨饥饿戒对道门中人的意义。 同时,对于我们日常修行之人,饥饿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一日三餐,如何做到卫生之道?本文一探究竟。 饥饿 五谷(资料图) 从字形来看,饥、饿这个两个字代表着不同的意思:饥,是吃不饱。饿,是完全没吃的,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淮南子·说山训》中有一句话“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意思就是宁可一个月吃不饱,也不能一旬没有吃的。那么,传戒中的饥饿戒,对戒子们有什么意义呢? 玄都秘戒 “三教之中,唯有玄门持此戒。这种秘密传授的持戒方法,全真派称玄都秘戒。”同时,也指出饥饿戒的目的有:“不忘祖师之恩、继承苦修的精神、究竟生死、锻炼意志、珍惜眼下、回省和制欲。” 丘处机(资料图) 我们这里重点讲讲“苦修”与“究竟生死”。丘真人在王重阳祖师羽化后,便来到磻溪,那年他二十七岁,随后在此处修行。从他的《居磻溪·念奴娇》诗文中,可以看到当时修行条件的艰苦: “烟火俱无,箪瓢不置,日用何曾积。饥餐渴饮,逐时村巷求觅。选甚冷热残余,填肠塞肚,不假珍羞力。好弱将来糊口过,免得庖厨劳役。装贯皮囊,熏蒸关窍,图使添津液。色身轻健,法身容易将息。” 可以见到,当时邱祖修行时身无长物,吃饭只能靠讨来的食物,这一点很似王重阳早年乞食的修行方式。经历长春洞六年的修行,三十三岁的邱祖又来到了龙门。龙门的生活又是如何,《长春碑》记载道:“继而隐龙州龙门山七年,如在蟠息时,其志道如此”。 龙门的七年,是磻溪修行生活的延续。但在现存的诗文中,邱祖很少写到龙门的生活,其实这也反映了邱祖早已对“箪飘不置”的修行生活习以为常,而是将大多时间用于悟道、教化。 仙道贵生(资料图) 人是万物灵长,饥饿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反应。“究竟生死”,意思是“赵祖所传之饥饿戒,不是戒饥饿,是通过饥饿知道生的伟大,生命之珍贵。”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人的生命有限,修道之人必会追求“长生久视之道”,饥饿感能够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有较为深刻的领悟,做到“回省”“制欲”。 日常修行 那么饥饿戒,对我们一般人又有哪些启示? 有节(资料图) 首先,就是关于饮食上的自律。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大家都不可能饿着,反而喜欢大吃大喝,生活没有节制,导致身体的臃肿。 饮食上,陈撄宁曾指出“饮食对于人身有密切利害关系,世间讲究卫生得人,尚且懂得某物于我有益,某物于我有损,有益者者宜常吃,有损者禁止勿使入口”。其实很多人实际上知道一些食物的好坏,但很难经得起诱惑。 饮食的自律还表现在吃多吃少,即饮食有节。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提倡“每令节俭”、“夜勿过醉饱食”,最好要保持饮食的时间。 贵生(资料图) 其次,是关于欲望和贵生。食欲,是人的基本欲望,也是很多欲望的根源之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们对欲望的难以抗拒,不但会导致不知足,还会带来很多无端横祸。 所以我们要知足,不要让欲望吞噬了自我。现在很多人因为口角、争执而采取极端的方式,导致身边人的损伤,就是不知“生之贵”。 俭以养德(资料图) 最后,关于生活中节俭。《道德经》里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先人经过不断努力,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不是为了让我们挥霍。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做到生活节俭,造福子孙。 饥饿戒是全真派律宗的心法,对戒子们有着重要的意义。了解这一戒律,对我们了解祖师修行之苦和“仙道贵生、“回省”、“制欲”等思想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使我们在日常修行中注重生命的质量,度己度人,济度众生。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