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统治阶层将建筑的本体结构、礼仪规范、形象与伦理融为一体,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之一。到了建筑之间的相互联系,除了实际使用的功能之外,还应受礼乐制度,社会现实生活的约束和管理。而这些观念都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渊源息息相关,哲学思想在建筑实际中以人性的尺度及审美去创造,是其理念在建筑中以实体的方式得以化身。如下我列举的几个方面。 一、中庸与正统 中国建筑讲究中正观念。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国人的建筑思维首先是“居正”,达到中庸的境界。故宫的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贯穿了整个城市。而在紫禁城主要的建筑中,大殿名称为“太和”、“中和”、“保和”,两翼的建筑名称为“体仁”、“弘义”。中国古建筑尤其强调王權重威,儒学主张中正有序,因此大多古建筑平面布置都方正对称,昭穆有序。这些都跟儒家的中正、仁德思想有关。 二、等级规范 中国建筑讲究阴阳法则。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居处就其和,劳佚居其中,寒暖无失适,饥饱无过平”。我们看中国的宫殿、寺庙、衙署、陵寝、住宅等,一般都是对称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一定要做得很正且位居中央。因为在宗族中按人伦的金字塔来分,最重要的长辈一定要坐在中轴线上最重要的位置上,其他部分的人坐在各自位置上。从井田制上体现出孔子的“仁与德”思想再演变为孟子的住宅理想,最后发展到四世同堂的四合院。从统治阶层而言,建筑的布局、形象、材料、色彩等都应彰显出“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的观念。 三、隐世思想 中国建筑注重风水八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讲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及自然万物和谐共生,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陶渊明勾画的桃花源是一个高度理想化的山间盆地居住环境:“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走廊+豁口+盆地”的理想居住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访,更是成为中国园林讲究的“移步换景”建造的理想原型。桃花源能获得广泛而经久不衰的社会认同折射出中国文化中浓烈的隐逸成分和追求美好社会的哲学理想。 四、形与势,美与巧 中国建筑概念最强调的不是“美”,而是“巧”。像巧夺天工,小巧玲珑等。中国古建筑不像西方建筑重数学几何与逻辑概念。在一定观赏距离内,中国古建筑借助周边环境烘托出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感觉。走近细看,才能仔细品味出工匠师们那独具匠心的技术表现力与巧妙的塑造力。远为势,近为形。远处看大,近处看小。所以才有梁志天说的那句“看西方建筑就像看油画,站在一个距离去观赏刚好;看中国建筑就像看卷轴画,逐渐展开才能看其全貌。” 五、天人合一 中国自古以来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顺应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都不能违背天地万物孕育的法则,都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行事。建筑、环境、人三者紧密结合。例如,当我们在爬长城的时候,从山脚往上直到顶峰,看到它犹如一条苍龙蜿蜒万里,把整个中国的山川都纳入其中,我们有种自己与天齐的感觉。抑或站在武当山上,那种浩瀚缥缈、孕育众生的超脱情怀。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是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为轴线向四周辐射。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皇家建筑规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而其主峰像只乌龟,周围城墙环绕像条蛇,是典型的古代玄武的形象。寻龙查砂点穴,利用风水术独特的曲线完美效应,不仅解决了武当山古建筑群有关节奏、韵律、整体统一的美学问题,而且调动人的审美情绪朝着文化定势去发展。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暗含了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建筑门派众多,其在建筑中蕴含的哲学观念也是奥妙深邃。我们只有在不断学习进步中才能探访更多的建筑哲学观。 作者:尹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