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节日 >

过年没有“年味”了?年轻人能对此做点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19-05-27 中国青年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老派90后
    过年没有“年味”了?年轻人能对此做点什么
    临近春节,有关过年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不过,如今年轻人似乎对新年传统层面的风俗越来越隔膜,甚至有人吐槽“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到底啥是“年味”,一家人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晚会算“年味”?阖家团圆之际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算“年味”?那么家人在外地一起旅游,算不算“年味”呢?因为工作原因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通过电话或视频来联系,算不算“年味”呢?
    其实,过年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既是一个交融情感的渠道,也是一种文化的仪式。在日常生活缺乏仪式感的时候,以节日的方式来传承文化、凝聚人心,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古代中国长期都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以家庭或者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结构,长期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对年轻人来说,趁着过年好好孝敬长辈、拜访家族中的老人,既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也是传统伦理的要求。几千年来,这种伦理和文化并未受到质疑,也从未受到冲击。
    真正改变这一切的是现代性的降临。现代性进程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层次上脱离古典文化。过去那种以家庭为单位运转的社会结构被分割成独立的个体元素,在现代技术和交通条件的影响下,人们不再完全依托家庭来从事学业、工作。因此,所谓“年味”变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家庭文化元素的改变,由此引发了伦理和情感方式的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年味”是一种情感体验,但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它不只属于个体的感受,更是一代人的集体情绪,这就是“年味”变淡的话题能引起舆论场上不少人共鸣的原因所在。而且,很多人把“年味”狭义地理解为家庭生活与温馨团聚,其实,过年的方式已经千变万化,就像人们不再以收看春晚为唯一的娱乐方式,“年味”其实也有不同的变现方式。
    家里的老人喜欢在唠唠叨叨之中期盼儿女回家,而中年人即使在春节假期中也很难不想起现实压力和工作挑战,至于年轻人,往往在网上聊天、吐槽乃至玩游戏之际,就度过了春节,不同代际对过年的理解是不同的,对此应该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尊重每一代人的文化观念和选择。
    不过,即便如此,如今在城市过年和农村过年的体验也是很不同的。乡土社会依然保留着较多的传统风俗,而城市则更趋于现代化的过年方式。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评判它们,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只要是符合人情伦理的,都是合理的、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90后一代对“年味”的新见解。90后的思想已经日趋多元化,年轻人对“年味”更看重真实的感受,对形式似乎不再格外重视。就像年轻人对待其他节日那样,只要能感受到节日氛围的快乐和由内心生发出来的幸福感,至于什么节、如何过节似乎并不重要。与之相反,如果拿着过于繁文缛节的要求来限制年轻人的想法,反而会让他们失去对过节的兴趣。
    因此,90后对增进“年味”可以有形式上的创新。比如,一些在外漂泊的游子,终于有时间回老家陪伴家人,不妨带他们一同出游、度假,并不是待在家里才算过年。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趁着春节享受一次远途的旅游,正是看重了春节假期时间长的好处,当然也有一些观念保守者认为必须在家甚至在老家才算过年。对这两种看法,笔者都予以尊重,而且,年轻人其实没必要试图改变长辈的执念,如果家里老人能适应新方式,自然是再好不过,但如果不能适应,也绝不能强迫为之,这点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再者,越来越多的90后把“年味”融入了更加日常的生活中。举两个极端例子:一个在外漂泊、从来不联系家里老人的“游子”只是过年回家一趟,以及一个平时就与家里老人嘘寒问暖、却在春节时无法回家的孩子,哪一个更有人情味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因为形式来限制人的想法,是否有“年味”,是否能有亲情的温暖,并不只是体现在过年这短暂的时间里。因为年轻人观念更迭和技术创新,如今足不出户就能与千里之外的家人密切交流,“常回家看看”也不只是在春节时才能实现的梦想,如果能把塑造“年味”的浓烈情感用在日常的交流中,难道不是一个更令人幸福的状态吗?
    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