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十分鲜明的思想教育性,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直接对学生进行训导的,如果教师扮演真理的化身,采用讲授式等“我打你通”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学效果不好,甚至会适得其反。 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思维的重要性。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说过:“人们解决世间所有的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哲学和辩证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哲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尤其是要改革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论辩法教学和巧用典故、寓言、故事,名言等,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应用辩论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趣引题,定好基调。常言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为何那么重要? 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 教育学告诉我们,渴望自我表现是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自己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一旦被解决,心理上就会充满欢乐,进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辩论教学法遵循了这一教育规律,而让学生当教学的主角,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思考、质疑问难、活跃思想,深化认识,锻炼能力的教学目标。由于辩论教学法摆正了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和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因此能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我上过一堂这样的研究课,课题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教材的理论性不很强,但抽象性很强。为了使学生更能理解,我们采用辩论课的教法,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和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并就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生活中的表现,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观点、并用相关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坚持唯心主义观点和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的人想问题做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从而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所反馈回来的信息,设置“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论题,在课堂上分组开展论辩。根据学生的观点,我们挑选了十个学生,分为正反双方两个小组,在老师导入课题后,由这些同学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自由争辩。最后,由老师归纳小结,说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关系。这堂课在努力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整节课的课堂气氛热烈、兴趣盎然,学生们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全体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轻轻松松地进行学习,正确认识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关系,达到了原定的知识、能力、觉悟三提高的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都纷纷表示,在这堂课中,克服了满堂灌,克服了死记硬背,学得积极、主动、轻松,学得深刻,也记得牢固。 二、巧用典故、寓言、故事,乃至名言、谜语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兴趣作向导。在教学中,我常用有趣的事例、寓言等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本中的基本原理、概念,把它们寓于具体事例之中,培养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且听下回分解”的求知欲,由好奇心转化为学习上的兴趣,由兴趣牵引到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如:讲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和遵守客观规律相统一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农想把把家里的老黄牛卖了,他先把老黄牛赶到大板车上,然后自己拉着车往集市走去,一路上老农累的满身大汗,同学们,你说,老农这样做对吗?为什么?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又如:我讲量变与质变时,我应用了毛泽东的诗词:“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很快就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思维,把教师讲的材料与课文中的原理联系起来思考,触类旁通便很自然地理解了相关的原理,并且能够运用这个原理来说明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博引趣例法进行教学,能够创设出良好的乐学情境。我们讲得生动,就是让学生在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感受中,加深印象、引发思维,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要生动,就必须用形象说话,对于初学哲学的中学生来说,更需要形象化的讲解,而博引趣例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名人名言等。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以上,这可看出中学生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我们就将中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来搞好哲学理论的教学,结合教材内容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刻问题通俗化。而哲理诗却寓哲理于艺术形象中,意境、诗情、理趣交融,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可使学生加深对哲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典故、寓言、故事,名言、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事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事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典故、寓言、故事,名言,会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总之,我认为兴趣教学应用在哲学教学中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哲学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妙不可言,化腐朽于神奇,而且能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宋小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