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中国哲学教育的改革与未来(1)

http://www.newdu.com 2019-05-27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现代大学教育内涵丰富,哲学教育是其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高校哲学教育包括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个方面。哲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创新与整合,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是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高等教育肩负双重使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个民族已有的文化首先要能够传承,即得以保持和延续。文化传统就是在代代相传中呈现的连续性、同一性或一致性。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不断發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学教育的文化功能,即在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哲学教育所占份额并不大,但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当代中国哲学教育,在整个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着理论思维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改革创新适应发展着的社会需求,未来中国哲学教育必将有显著发展。   
    一、哲学教育在当代社会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生活和各种关系日益复杂化,海量信息不断向我们涌来。在这种情境下,长于整体性、概括性、抽象性、反思性、批判性的哲学思维,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在茫茫无际的信息海洋中,正是哲学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能够使事物过度的复杂性得以必要的简约化,帮助我们浮出水面,看到方向、目标和途径。哲学作为世界观之“观”,不是只看表面现象,而是洞察内在本质,因而是对世界的总体性、根本性、规律性的把握。   
    哲学之“观”由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社会观、文化观、教育观、科学观、艺术观、宗教观、价值观等等,都是哲学观念的组成部分。种种统合之“观”,虽不能直接解决具体问题,却是处理具体问题过程中必要的整合意义上的观照。没有哲学理性的这种观照,人们就会成为不识大体、不知大势的琐碎的事务主义者。在所谓“信息爆炸”造成“碎片化”的时代,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的哲学反思,是自觉的人理性地把握自我和世界及其关系的理论思维方式。   
    哲学教育作为整个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本之点即在于传承和创新。这种传承和创新的本质关系,贯穿在哲学教育的两大部分一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中。相对而言,哲学通识教育侧重哲学的文化基础和素质的培养,侧重哲学文化历史的传承;哲学专业教育侧重哲学的专业基础和能力的培养,侧重哲学文化未来的创新。当然,在哲学通识教育中,也有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也要培养在传承基础上创新的能力。接受全面的哲学通识教育,培养在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在哲学或非哲学领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在研究和处理哲学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时,我们需要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清醒的问题意识:深入总结经验,发现、提出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中,切实有效地解决专业与通识两类教育的关系问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推动哲学教育发展,这就是创新。符合客观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改革创新,是提高哲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品质的有效方式。哲学教育是人文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发展趋向如何,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社会发展由模仿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对中国教育包括哲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在文化传承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的人才。与此同时,社会也要求大学成为文化研究和创新的基地,不断提供符合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需要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中国要在未来几十年中,成为一个强大的自主创新型国家,大学教育包括哲学教育肩负重大历史责任。心存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我们应在总结哲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探讨其中的规律和方法,推动哲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创新与整合。大学哲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处理好哲学教育之两翼或两轮关系,将使我们的哲学教育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总结经验:发展哲学教育的历史前提   
    任何发展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进的道路总是从自己脚下开始。我国高校哲学教育,无论专业教育或通识教育,都已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回顾与总结过去和现在的实际做法,分析其优长与不足,是继续推进哲学教育发展的起点。每个院校的哲学教育在特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累和相关条件,造就了各自哲学教育模式、方法和途径的特殊性即个性。已经形成了的各具特点的众多院校哲学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是各高校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历史前提。   
    高校哲学教育有国家制定的质量标准为准绳,在坚持法定的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各院校应立足于自身实际的条件和发展的可能,根据相应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确定自己的哲学教育方式。不同层级的院校,通过不同层面哲学人才的培养,可以满足国家和社会不同层面的人才需求。这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国内重点高校、省级重点高校乃至面向地方的高等院校,在哲学人才的培养上,应该各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各级各类院校哲学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都是宝贵的,因为这是我们进一步改革创新的现实的出发点。   
    现代哲学教育不应当只是已有经验的重复和延续,而应当在总结经验基础上,自觉加以改进设计。设计不仅在顶层需要,各个层面的常规活动都需要设计。这种设计不应是凭空的、任意的行为,而应以历史的条件和已有的经验为依据。设计首先要讲现实,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同时也要讲理想,不安于现状,力求向更好的状态发展。在这里,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哲学教育在现实的努力中趋向理想的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