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江 在福建省长泰县青阳村忠谏府的正堂里,悬挂着“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这样一副楹联,是明代“十三省巡按”卢经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认真总结,也是他对后辈的谆谆教诲。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偶然间看到这一副对联,愿与大家共勉。不论你是从高考重压下解脱出来的中学生,亦或是潇洒四年的大学生,还是为论文焦头烂额的研究生。我想,这两句话对大家都有所启示。 毕业生要有修德读书皆为己的觉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一个什么事情都讲究功利的现代社会,人们做什么事情都希望有个回报,这好像也不能责怪谁。 自古以来,在民间社会,德行修养总是被因果报应所捆绑,做好人,行善事,潜意识里总是希望图个好果报。前人为了后代,修桥补路、逢山拜庙,这都屡见不鲜。 这种联系也促使人们主动积德行善,不敢胡作非为,有所约束。自有其正面价值。只是,我们的道德修养不只是为了做给老天爷看,不是为了做给神明看,让他们降福于我。 道德修养应该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素质,是我们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是为了完善自身,不让自己处于自发的动物状态,不是邀名求利的工具。 道德修养是为了完善自身(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什么明清以来,真正有良知的学者都在批评假道学?宋明理学难道不好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很多人只是将理学家的语录挂在嘴上,标榜自我是如何的清高有持守,从未想着将之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曾有人问过一位老先生,你是学儒家的,那么孔子的《论语》,你能做到多少呢?这位老先生倒也诚实,说自己只能做到孔子说的一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听起来让人好笑,可很多人连这位老先生的诚实也没有。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对于高考结束的学子来说,正是人生读书时,以前没有时间,没有功夫,现在可以自由自在地阅读。不管你未来去哪个城市,到哪个大学,读书永远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师教的再好,也替代不了自己的阅读理解。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记得大学时,英语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大学大学,大不了自己学。”虽是调侃,却道出了此中真谛。而不少大学生,想必此时正悔恨自己四年光阴浪费过去,却也不必。人生之路,这才刚刚开始,一起都还来得及。 清朝著名诗人、戏曲家蒋士铨,科举落第,他母亲以“当年蓬矢桑弧意,岂为功名始读书”的诗句劝慰、鼓励儿子。古时风俗,生下儿子,就用桑树枝弯成的弓,向东南西北四方射出四支用蓬草编成的箭,取“男儿志在四方”之意。想当年男儿立下四方之志,哪里是为了博取科名才读书的。 今天,这句诗不仅对高考学生有激励作用。对于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学校时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毕业之后,可以无功利的读书了。几百年前的闺阁中尚且有此见解,难道我们今天还要向后退不成? 少一些功利,多一点纯粹(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功利的时代,我们无法扭转大局,却可以让自己不那么功利,凡事纯粹一些,心中的焦虑和烦躁也就少一些。不论是修德还是读书,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个人的成长。附加了太多的条件,只会让生活更加累,本来是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事情,何必变得如此不堪重负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