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一种说法》之黄俊杰:中国人文精神本质

http://www.newdu.com 2019-08-20 腾讯儒学 黄俊杰 参加讨论

    文/黄俊杰
    【摘要】儒释道的人文精神,都共同的肯定“主体性”,但是他们同中有异。儒家所讲的主体性,以“健动为本”,道家讲的主体性,是以“逍遥为本”,佛教的主体性,以“静敛为本”。
    现代学者基本上都同意,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大概跃动于公元前第十一世纪。当时的周王朝的统治者—周公、文王、武王却没有胜利者的傲慢,他们充满了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情。
    《尚书·酒诰》
    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
    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
    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
    厥心疾很,不克畏死,
    辜在商邑,越殷国灭,
    无罹。
    
    陕西岐山周公庙(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今天读中国的古代经典—尚书,里面看周公的许多演讲,像“周诰”、酒诰”,屡次告诫周民族,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天命,乃是因为他们工作勤奋,他们饮酒有节,他们不酗酒。周公又告诉他的子民,这个商朝人,为什么商民族为什么会失去天命呢?因为他们酒池肉林,这个像商纣王那样,所以就被天所抛弃了。
    现代的这个学者,当代新儒家徐复观先生创造一个名词,叫做“忧患意识”。这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忧患意识”,和犹太基督宗教的“恐怖意识”,就是人要向上投注到上帝,作为祂的子民,经由上帝的怜悯,而得到救赎;以及与佛教的“苦业意识”,都构成强烈的对比。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他首先一针见血指出,生命的本质是苦,然后这个“苦”是“果”,然后再分析,造成这个“果”的“因“在于“集”。然后他又指出,我们要修行,要得到的“果”是“灭”,灭就是“解脱”。
    你要得到这一个灭,这个果呢,那你就要种“因”,种因就是要“道”,你就要“求道”、要“修道”。这种佛教的苦业意识,耶教的恐怖意识,都和我们儒家的忧患意识,构成强烈对比。
    
    佛教、耶教与儒家的对比(资料图)
    因为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他和耶教、佛教的宗教意识,是有明显的对比的。
    我们可以说,儒释道的人文精神,都共同的肯定“主体性”,但是他们同中有异。
    儒家所讲的主体性,以“健动为本”。他们致力于化成世界,要转化世界,要使世界更美好,他们相信自我的转化,可以完成世界的转化。他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经世”这个字,这个名词,是儒家的通关密语。
    而道家讲的主体性,是以“逍遥为本”。他注重的是观赏世界,而不是化成世界,他成就了中国文化的美学传统。
    相对儒家与道家来讲,佛教的主体性,以“静敛为本”。佛家讲究从撤消万有之中,得到生命的解脱,得到永恒精神的一种愉悦。
    可是佛教他有大乘、有小乘,这我们大家都知道。但是大乘与小乘的差别,不是在于“空性”,而是在于菩提心和广大行。“菩提心”内涵就是什么呢?就是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广大行”是什么意思呢?是指自利利他的实践。
    小乘注重自渡,而大乘注重自渡并且渡他。
    
    静敛为本(资料图)
    我们知道“佛”这个字“Buddha”,它的原意就是觉者。是指一个人从无明里面觉醒、超拔而出,能够自觉觉他,而利益众生。
    佛教来华以后,特别是中国大乘佛法,它的人文精神,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点,中国大乘佛法“以人为本”。
    六祖坛经有一段这么讲,“一切修多罗,就是佛经的意思,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这是最彻底的中国大乘佛学“以人为本”最扣人心弦的一段论述。
    中国大乘佛法人文精神的第二点,表现在对心的德性之“自由与责任”的同时肯定。一方面大乘佛学主张万法唯心造,主张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认为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与我们的心,特别是我们心的“起心动念”之际有关,或者已经发生关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52》
    菩萨摩诃萨,未入定位,系心于所缘;已入定时,不系心于境。
    大般若经第四五二卷有这样一句话,“菩萨摩诃萨,未入定位,系心于所缘,已入定时,不系心于境”,这里讲的是佛教的世界观,非常重要的“心与境”的关系。
    说你那个心,如果还没有处于贞定的状态,你就会容易被外界的这些东西,特别是名闻利养所绑住,那么你的心,如果入于贞定的状态以后,你的心就不会随着“境”而转动,这里是讲心之“德性自由”的这个意思,对主体性充满了肯定。
    
    十法界(资料图)
    可是佛教他又主张,人的心可以在十法界里面升沉。这个“十法界”就是“地狱、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在这个十个领域里面是没有保证的。你已经到了菩萨道,可是你一念之间散乱了、堕落了,你很可能下一秒钟,会掉落到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
    佛教告诫人们,在这个十个领域里面,人必须不息的努力,否则一旦失去了本心,很可能从人界就堕落到地狱界,这是中国佛教三宗,也就是华严、天台、禅宗共同肯定的一个主张。
    《论语·述而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对自由与责任的同时肯定,这种理念是儒佛所共享的,儒家讲自我之主体具有绝对自由。
    孔子告诫他的弟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又告诫他的弟子,颜渊第一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你要不要做一个仁者,是靠你自己的决定,难道是你的父母帮你决定吗?你的兄弟、你的同学帮你决定吗?不是。从这里看出,儒家主张人的主体之具有绝对自由。
    一样的,佛教也主张,世界所有的法界,刚才我们讲那个十法界,他是交互融摄,是互相渗透的。因此人虽然是自由的,可是他如果一下迷失了,那他很可能就在法界里面轮回,堕到这个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去了,因此肯定自由的意思,就是同时肯定责任,这是儒佛共同的主张。
    主讲人简介:
    
    黄俊杰先生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近年着有《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大学之理念》、《东亚儒家人文精神》、East Asian Confucianisms:Texts in Contexts等书,多种著作被译为英、日、韩、越、德、法、西、斯洛维尼雅文出版。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