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墙内看花:以方言寄托乡愁

http://www.newdu.com 2019-08-26 国学网 徐睿渊 参加讨论

    近日,一则《纯沪语早教!“保卫方言”从孩子抓起》的新闻上了热搜。新闻中,一些上海家庭将孩子送到纯沪语的早教机构学习,希望孩子多接触、熟悉并掌握上海话。我们看到,在上海小宁托育园学习的孩子们努力学着用上海话唱童谣、做游戏,学习日常生活知识和动物相关常识。在洗手、玩玩具等日常生活环节中,也融入了上海话元素。这些画面带给我们温馨快乐的感觉,也让我们看到了方言的新需求。
    推广使用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一直是中国主张的语言文字政策,倡导的语言生活环境。以往谈及“方言”,关键词除了“乡音“和”乡愁”,还有“濒危”和“保护”。而谈到“保护方言”,大都是对官方行为的一种诉求,如要求广播电视中播送方言新闻,播放方言电视剧,或希望教育部门组织中小学生了解方言及其承载的地方传统文化。孩子们作为方言的习得者,多是被动地接收方言相关信息,缺乏主动学方言说方言的动力。但这次,是民众自发“亲近”方言——上海人开设纯沪语早教中心,把上海话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这样的教育机构,孩子们不但学到上海话的童谣歌谣,更能自然地用上海话交流和思考。这样的变化说明,人们需要方言,不止需要自己的乡愁有所寄托,也需要利用方言这一语言技能融入社会生活。而后者显然更具驱动力。
    从官方组织到民众自发组织和参与,从念童谣歌谣到用方言交流,从寄托乡愁到积极融入社会,这是“保护方言”的一个进步。要知道,一种语言或方言的生命力,就在其口语常用度。如果退出日常交际,失去遣词造句的能力,即便被记录、留存在博物馆里,也会逐步为其他语言或方言取代,直至消亡。相反,一旦有需求,人们就有学习方言的动力,为方言增添新活力。
    新闻中妈妈们的想法很有代表性。把孩子送到纯沪语早教中心,或是出于对方言母语的依恋和热爱,或是希望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并对所处人群产生融入感。前者是近年来常见的“寄托乡情”的需求,后者则是新上海人“掌握语言技能”“融入社会”的新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一种语言或方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就不会退出社会交际场合。更进一步说,如果一种语言或方言,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的精神和文化,自然会吸引更多人主动学习、使用,甚至进行文学创作。上海话小说、粤语和闽南语歌曲,都展现了强势方言的蓬勃生命力,也成为母语者的精神寄托。
    有需求才有生命力。方言母语保护,关键在个体。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