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钟嘀嗒,2019的日历只剩下薄薄几页,我们将满怀憧憬,跨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 然而,有33位院士和其他很多可敬的知识分子,却再也不能和我们一起迎接新年的第一缕灿烂阳光。他们,永远留在了2019。 他们以智慧光耀人类,那些凝结了他们心力结晶的睿智思考与科学成果,仍在泽被后世,推动历史前进。他们以忠诚报效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是少年时的热切初心,更是一生执守的至高追求。他们以人格魅力浸润后来者,使命、担当、奉献、淡泊、真挚、严谨,这些常与他们名字相连的高洁词语,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 让我们再次默念他们的名字:于敏,李学勤,顾方舟,卫兴华,卢永根,王家福。未能尽数,还有许多,许多。 值此年终回望之际,本报约请他们的亲友、学生、同事,写下这些跨越时空的倾诉。是怀念,是汇报,是致敬,是传承。 人的生命有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的事业中,则为丰盛,为辉煌,为不朽,为永恒。 尊敬的李先生: 您离开我们已经整整9个月了,每次脑海中浮现您的音容笑貌,眼泪都不禁夺眶而出。好想念您! 我还清楚地记得,1993年的秋天,《光明日报》上刊登了来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招生目录,上面有您的名字。于是我冒昧给您去信,毛遂自荐。很快,就收到了您的回信。在信中,您对我鼓励有加。第二年,我终于有幸成为您的学生。 先生,您太累了!每天都有操持不完的繁杂工作,研究不完的学术课题,您是名副其实的“学勤”先生。大家都盛赞您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甲骨、金文、简帛、上古史等领域取得了全面而深入的成就,这些都与您的勤学分不开。师母说,后来您身体不适时,还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都要完成两件事情。尤其是2008年清华简入藏以来,您带领大家白手起家,建立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即便在住院时,您无时无刻所想的,都是尽快把清华简整理好、研究好。各级领导都常去医院看望您,但您从来不提私事,只谈工作。 可以告慰您的是,您最记挂的清华简研究和出土文献中心的建设,已经步入了正轨。出土文献中心已经正式成为校级科研机构;清华简的整理工作也进展顺利,11月22日我们刚刚举行了清华简第九辑的成果发布会;不久前,还召开了“纪念李学勤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 还要向您报告,清华简大楼已经建成,清华简和出土文献中心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中心的同人们已经商量好,要把四楼东侧那间最大的房间辟为您的纪念室,珍藏您的各种学术著作和手稿,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位学人,都能感受到您的勤奋和不凡。 您将永远和我们一起工作、奋斗,见证出土文献中心的发展和未来。 您的学生:刘国忠 (作者:刘国忠,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 (书信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