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古籍文献修复呼唤更多新生力量加入

http://www.newdu.com 2020-05-11 国学网 涂启智 参加讨论

    龙泉山,洛带古镇,青山环绕。由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创建的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坐落于此。这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专业展示纸质文献修复技艺的博物馆。在这座三层小楼里,古籍经过修复师们的“鬼斧神工”,可以穿越时空隧道“返老还童”。博物馆有30余位古籍文献修复师,平均年龄只有36岁。(4月15日《成都商报》)
    相比过去诸多关于古籍文献修复师大多垂垂老矣、该门技艺人才青黄不接的新闻报道,新华社这则“30余位古籍文献修复师,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报道,令人耳目一新,也非常振奋人心。这是否意味我们的古籍文献修复事业已经渡过了尴尬期,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古籍文物集中浓缩了华夏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珍贵记忆,也是中华博大恢宏文化史的生动物证,附着于这些文物之上璀璨夺目的文化意义与穿越时空的历史研究价值具有无可替代性。然而,因随着年代推移,一些古籍文物会出现自然的破损。而另一方面,古籍文物修复人才并非江山代有传人,一部分古籍修复老师傅日渐衰老,甚至身体已经无法承受古籍修复工作;同时,新的年轻古籍修复人员并未梯次跟上来。许多馆藏古籍文物都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度腐蚀。这种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假如任由文物损坏直至消逝,历史文化必将淹没毁灭于无形,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回望历史,倚栏凭吊将会“无枝可依”。
    眼下,各地古籍文物修复仍普遍面临困境。其一,维护资金、技术不够雄厚,专业人才非常薄弱。其二,文物维修专业仍属“冷门”,尽管国内已有近三十多所大学开设有文物修复专业课程,但实际上生源难招,这从年年录取分数线偏低而报考者稀少可见一斑。
    文物修复遭遇困境甚至受冷落的深层次原因,一是源于浮躁。少数掌握公共资源者对那些显性的、彰显形象面子的工程,表现出狂热追逐欲望,而对那些即便做了不会显山露水的事情没有兴趣。文物修复与维护虽是千秋功业,但只是隐性事业,投钱再多也惊不起一丝涟漪,因此当事者缺乏关注它的内驱力。二是源于功利。没有多少人可以忍受长久寂寞心无旁骛“慢工出细活”。我们显然不能将文物修复不力怪罪于文物修复人员未能宁静致远,毕竟他们“修复也为稻粱谋”,当现实很是骨感,即便理想丰满也会逐渐消瘦下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和根,也是民族凝聚力所在,文物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物不能保护好,那么中华民族文化可能出现断层,经年以后中华民族是否会在精神上无所皈依?
    古籍文物修复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要有持续人才支撑。修复已经损坏的文物是当务之急,让古籍修复非遗技艺传承人后继有人亦非常迫切。国家不仅要抓好当下的文物保护,更要着手实施文物修复人才保护战略。首先,将已经取得技艺资质认证的现有非遗技艺传承人,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才范畴,解其后顾之忧。其次,从国家层面定向培养各类非遗技艺人才——政府提供场所设施,非遗技艺传承人与相关专家、教授联手合作,从有关院校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遴选具有较高资质潜力的学子,集中起来开展专门培训授课,定向培养各类文物修复专业人才队伍,使文物修复后继有人。再次,对年轻人参与文物古籍修复建立长远培养计划,尤其是奖掖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积极投身于古籍文化传承与保护队伍中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