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阅读等于“开书单”“做习题”吗?——谈谈孩子们的阅读误区

http://www.newdu.com 2021-07-19 国学网 于晓冰 参加讨论

    从我多年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来看,孩子的阅读出问题主要责任不在他们自己,而在家长和老师。
    经常会有家长问老师“我家孩子阅读不好怎么办”,而他们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其实常常心里已经有了预期的答案,那就是既然阅读不好,那就多做阅读练习,然后才能保证考试,尤其是高考不丢分。也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也建议学生多做阅读练习。于是,做阅读练习代替了真正的阅读。殊不知,这个办法看似立竿见影,实则却是饮鸩止渴。
    大量的阅读题从文章本身来说,已经不是原文的样貌,而是为了满足命题字数乃至命题方向等诸多限制,被刀砍斧劈地删改过,存在逻辑断裂、语言干瘪等诸多问题。取法乎下,得之下下,阅读这样的材料,只能越读越差。用做阅读练习的方式代替真正的阅读,导致孩子没有文后的问题就不会读书,离开文后的问题,就不会思考。将做阅读练习和真正的阅读画上等号,这个想法非常致命,是走到歪门邪道上去了。很多人相信解题套路,觉得只要通过做阅读练习掌握了解题套路,就可以无往而不胜。但是,当命题考查的重点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转变时,一旦硬碰硬,那些套路就失效了。没有能力透彻理解所阅读的材料,即便掌握了再多的所谓公式和技巧,也只能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事实上,不扎扎实实阅读,希望阅读能够立竿见影,能“学以致用”,阅读就是为了考试拿高分,这种急功近利的阅读心态,不是从中学才有的,而是从孩子一上小学就开始了。很多孩子甚至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认识了大量的汉字,但是却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和老师,还是经常盯着孩子要把那些字词反反复复写对,甚至一个都不出差错才好,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识字本来只是手段,而阅读才是目的,现在却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只有在那些字词所排列而成的无穷无尽的书海中遨游,才能最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而单摆浮搁地识字写字,哪怕认识再多,能写对再多,如果不热爱阅读,都无济于事。
    当孩子刚刚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时家长和老师又开始忙着拔苗助长了。恨不得小学低年级就能读“四大名著”才显示出水平来,把成人看起来很简单的书籍,一概斥之为没有营养。希望孩子能读更高深更有营养的书籍。要先学会走,然后才能再学会跑,还不会走就想跑,那会摔跤的,这是常识。阅读也不能违背这个常识,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没有所谓的跨越式发展,任何环节的错过,都可能成为将来无法弥补的缺憾。
    光有了营养还不够,还希望是纯营养,不能有任何杂质,尤其不能有任何有害物质。这在这些年的关于阅读的论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家长和老师从成人的视角出发,觉得这个不能读,那个不能读,这个可能会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那个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不利,以这样吹毛求疵的标准衡量下来,即使一致公认为经典的“四大名著”好像也不能读了,因为那里面也有很多看起来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那怎么办呢?有家长和老师希望能够对学生所阅读的材料,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每一种书都要出一个“洁本”,觉得只有有了这个洁本,才能放心让孩子阅读。可是,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不是要在阅读中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吗?如果阅读内容中所给的都是“是”,而没有“非”,都是“善”,而没有“恶”。那么,如何让孩子在比较之中提高鉴别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呢?医学常识告诉我们,把孩子置于一个完全无菌的环境中,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过度清洁无法形成对抗病菌的能力。阅读也是如此,从成人角度来说,固然要帮助孩子对所阅读的材料做一些选择,但过犹不及,我们要建立一个基本的意识,那就是相信孩子的辨别能力正是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起来的。
    由寻找“洁本”扩展来开,很多家长和老师希望要有一个书单,仿佛有了一个高质量的书单,就可以一蹴而就解决所有阅读问题。于是,网络上各种书单满天飞。但有了书单,真的就能读书了吗?好像也不是。书单可以有,但只是个参考而已。每个人的兴趣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水平不同……因为这诸多不同,所以阅读的内容也应该不同。不是不读某一本书就会有什么不可弥补的缺憾,很多东西,不在这本书上得到,也可以在那本书上得到,所谓殊途同归,不必非要纠结于“必读书”,没有所谓“必读书”。如果非要有所谓“必读书”,那应该理解为必须要读书,读和不读有本质的差异,读这个和读那个则不是本质的差异。书单不一定非要是文学的书,也不一定非要是考试的书,而应该无所不读。家长和老师,千万不要做这样的傻事,一看到孩子在看所谓的“闲书”,就立刻没收了。
    有了书单还不够,还希望有一个高效的读书方法支撑,仿佛掌握了这个读书方法,就拥有了点石成金的手指,随便读点儿什么,都可以变成金山银山。读书当然有方法,从古至今谈论读书方法的文章很多,但是并不是这些方法用在每个人身上都奏效,这与每个人的阅读背景以及阅读储备密切相关。经典的读书方法是别人在读书过程中的总结,这个总结并不能代替个人的阅读实践。每个人都要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这是阅读必须经历的阶段,这个阶段甚至要走很多弯路,但这些弯路的每一步都是将来的财富。
    当以上这一切都有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读起来就可以了。忽然又有一个声音冒出来:“没有读书的时间怎么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怎么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学生有阅读时间,而您的孩子、您的学生一说阅读就没有时间了呢?那是因为您从心底里压根就不重视阅读,总是希望孩子把诸如作业、练习、考试等放在阅读之前,等这些都忙完了,才想起来让他阅读,那确实没时间了。阅读是个实践活动,和打乒乓球、学钢琴一样,都是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冰心先生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可以说这九个字道尽了阅读的真谛。先要让孩子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很好的事,也就是“读书好”,然后让孩子慢慢喜欢上读书,对读书有兴趣,也就是“好读书”,最后才是选择读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的书,也就是“读好书”。让阅读回归常识,家长和老师,不要成为孩子阅读路上的绊脚石。我们能做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他们阅读时间,剩下的就交给他们自己去办就好了。
    (作者:于晓冰,系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