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访谈 >

蒋寅:关于博士生发C刊论文的对话

http://www.newdu.com 2021-07-23 国学网 蒋寅 参加讨论

    燕都客:好久不见了,你好像总是特别忙!
    金陵生:忙正是中国大学的最大特色。别国的大学都很闲静,老师闲静地教书、做研究,学生闲静地读书、学习。中国的大学,老师成天忙于四处开会、学习、填表、总结,应付各层各级的考核、评估、申报课题、结项、评奖……一年不知道要填多少个表!
    燕都客:用现在的数据系统,设计一个通用的表格,需要时每人自行更新上传信息,无论总结、考核、申报项目、评奖,什么部门都可以通用,什么数据都可以自动生成,不很省事嘛,根本不需要一次次填的嘛!
    金陵生:这从技术上说是很简单的,可不知道为什么管理部门没这么做。反正实际上每次要填的各种表格和格式都是不同的,每次都要一个字一个字录进去,很花费时间。我们已经习惯于当“填表教授”了。碰巧最近正赶上研究生毕业答辩季,更忙得天昏地暗。
    燕都客:这都是年年过一遭的,还不早习惯了?
    金陵生:不,以往只是看论文、直接答辩。这两年越来越严格,又多了一个预答辩的环节,工作量就翻了一倍。这还不说,更要命的是博士生毕业,规定必须发表两篇C刊论文,才能提交论文参加预答辩。真让人头大!
    燕都客:还有这样的规定? 我在国外留学,从来没听说过有这种事啊? 我读书期间导师也没有要求我发表论文。
    金陵生:国外当然没有。我们这个规定是怎么来的,我也不清楚,不知道是不是下过什么文件。只知道始作佣者是南京大学,规定博士生必须发表两篇以上的C刊论文,才能毕业。后来各大学纷纷效尤,慢慢就变成通行惯例了。现在,大概难得有哪个大学不要求发表论文吧? 算算也有不少年头了。
    燕都客:不过,读三年博士,发表两篇C刊论文,似乎也不算难。
    金陵生:哪里啊,太难了! 博士生三年中,一年半要读几门课程,平均一学期要写两三篇作业,两三个月做一个题目,且不说他水平如何,就这点时间,能写出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吗? 能超越学界现有的研究吗? 我每年批改的课程作业,很少看到能达到发表水平的,稍微能有一点新意,包含一点有价值的想法就不错了,离一篇合格的论文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只能留待日后慢慢补充、修订。所以国外的大学,对博士生是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的,更何况还要受到发表的期刊等级和种类的限制,超出范围的就不算成果。这太苛刻了!
    燕都客:可你们当年读博士时,不也在名刊发表过论文吗? 你当年好像还在《文学遗产》发表过论文吧?
    金陵生:此一时彼一时啊,情况不同了。我们读博士时,全国才几个博士生啊! 截止到1987年,获得文科博士学位的不满百人。我们毕业的1988年是个飞跃,也不到两百人。但是到2008年,国内有博士学位点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已达三百多所,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已过四万,快接近美国。而到2019年,研究生招生数量达到91.7万,硕士生80.5万,博士生超过了10万! 如此多的博士生,C刊就那么几种,全给博士生发论文,也排不过来啊!
    燕都客:我倒不知道,你所谓的C刊到底有多少种?
    金陵生:这很难确定,不同专业的C刊数量是不同的。文学应该是比较大的学科,按我校核定的目录,文学专业期刊有28种,社科类综合期刊和学报加起来还有54种,一共80多种吧? 其他高校应该也不会相差多少。
    燕都客:那的确是不多! 如果跨学科到其他学科的C刊发表论文算不算成果呢?
    金陵生:算倒是算的,但那不是挤压了别人的空间了吗?
    燕都客:倒也是!
    金陵生:专业期刊多数是季刊、双月刊,一期就二三十篇文章,综合性期刊文学栏目更只有两三篇的份额,你算算一年有多大的发表量。
    燕都客:那真是很严酷啊!
    金陵生:所以现在博士生一入学就愁发论文的事,压力山大。近年高校不断爆出博士生跳楼等自杀事件。虽不能说都与发论文有关,但发论文的压力肯定是包含在里面的!
    燕都客:哎,刚才还没算你们老师论文占据的期刊版面。按现在的考核体制,你们教授不也要发核心期刊论文嘛?
    金陵生:那当然,所有人都要发C刊啊! 博士后要发C刊求职,得到职位的要发C刊转长聘,讲师要发C刊升副教授,副教授要发C刊升教授,教授要发C刊当博导,博导要发C刊当长江学者。最后,所有的学者都要发C刊保级。僧多粥少,你想,这么点C刊怎么摊得过来呢?
    燕都客:是啊,不得挤破头嘛!金陵生:所以,别说博士生了,就是讲师、副教授要发C刊也不太容易!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求年轻学者每年必须发一篇C刊论文,才能进“创新工程”,就这一篇C刊,对年轻学者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因为许多C刊都不发表副教授以下作者的论文。我为学生推荐论文,经常得到的答复是本刊不发表博士生论文。
    燕都客:这不明显是歧视嘛!学术面前人人平等,怎么年轻学者就不能受到公平对待呢? 这在国外学界真是难以想象的。
    金陵生:这就是目前的学术生态。虽然国内学术刊物很多,大多也实行了匿名评审制度,看上去像是与国际接轨了,其实整个运作程序仍有很大的缺陷,对年轻学者的成长很不利。
    燕都客:的确,制度终究是要人来执行的。学术期刊如果没有包容宽厚的学术胸怀,不能善待年轻学者,中国学术的未来就没什么希望。我的亲友中颇有一些长年在学术期刊任编辑的长辈,以前常听他们讲一些行内的规矩,比如编辑自己不写文章啦,一心一意做编辑啦,总之是甘为他人作嫁衣,努力栽培青年学者,等等。现在风气全不如过去了。
    金陵生:倒也不能一概而论。就我认识的许多编辑而言,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都是很好的。现在刊物不发博士生论文,主要也是为考评方式和评估体制所迫。本来,学术期刊就像大学一样,其声誉和地位应取决于学界的口碑,不能单纯靠评估机构来决定。而目前学术期刊完全被一些评估中心用转载率、影响因子等一些在不同专业之间缺乏可比性的指标来裁量,席位有限的榜单,今天你进来,明天他出来,在社科院、北大、南大三个评估榜单中升沉不定。一旦刊物的转载率或影响因子滑落,马上落榜。因而刊刊自危,只愿发表博导或名教授的论文,以求获得较高的转载率和关注度,都不愿刊登年轻学者的论文。
    燕都客:看来期刊也有它的难处啊。但这就人为地堵塞了博士生发表论文的途径。
    金陵生:是啊,研究生一入学就为小论文烦神! 学位论文,只要努力用功总还能写出来,可是发两篇C刊论文,却不是凭努力就能实现的啊! 我现在很大的精力,就用在帮学生推荐论文上。如果老师不推荐、不四处求朋友帮忙,单靠博士生自己去投稿,基本是泥牛入海,就是录用了,也难保证在答辩前发出来。
    燕都客:说到这,突然想起昨天看到微信上传四川大学周裕锴教授的一名博士生,答辩通过已两年,博士论文也已出版,可就因为发三篇C刊论文的要求还没达到,至今还拿不到学位。这也太耸人听闻了!
    金陵生:哦,还有这等事儿!不过,川大毕竟还让他答辩了。要是换成我们学校,那是想提交答辩申请都不可能,必须见到C刊论文发表才能提交答辩。我的一个博士生,到预答辩时论文还没发出来,只好请刊物开录用证明,经学院学术委员会核准,确认正式答辩前能发表论文,再上报学校审核,好在学校总算通融,同意先提交预答辩。但事实上现在发C刊论文的规定已不限于博士论文毕业答辩,就算顺利毕了业,许多学校在招聘博士后或青年英才时,都有发表若干篇C刊论文的门槛,若达不到标准,面试机会都没有。
    燕都客:对这种情形,学界就没有意见和呼声吗?
    金陵生:哪里没有,都呼吁好几年了! 南大要求博士生发核心期刊论文的规定出台没两年,本校老师就尝到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苦头。《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先生好几次同我说,你们老师又推荐学生论文来了,说实在没办法,博士生不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就不能毕业。这么多年,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剧增,大家都感觉到这条规定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取消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燕都客:近年不是要求高校深化体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对学科评估只看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的所谓“五唯”加以整改了吗? 这对高校将博士生毕业和发表论文挂钩的规定一定会产生影响吧?
    金陵生:的确,教育部发布了开展清理“五唯”专项行动的通知,但真要令行禁止、落到实处却不太容易。因为这“五唯”本身就是有关部门评估高校实力的标准。全国大学分三六九等,什么211、985、双一流,怎么评出来的啊? 自然得统计你一年发多少论文,有多少帽子、多少教授博导,招收多少博士生博士后,得了多少奖项么! 没有博士学位和帽子就不是人才,不是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就不算成果,我们的评估原则怎么变成这样了?
    燕都客:国外只有各个学校自聘的讲座教授或资深教授,而国内却有不同部委推行的各行业、各部门的人才计划,所谓江河湖海、高原山岳学者,这我是知道的。但非核心期刊论文不算成果,却是闻所未闻。
    金陵生:因为眼下大学评估,成果统计只算核心期刊论文,大学每年统计业绩时自然就不将非核心期刊论文视为成果了。老师们为了考核时有成果填表,都要发C刊,博士生们于是机会更少。这无形中产生了一个怪圈:大学评估只算C刊论文,学校就只统计C刊论文;学校希望成果数量增长,排名提升,就会将“论文税”摊派到博士生头上。说到底,还是评估体制、评估标准在作怪。
    燕都客:你说的这种情形还真让我感到很新鲜。我们家人都是理工科的,论文都往国外的期刊投稿,没碰到过这种问题。
    金陵生:理工科这个问题或许没这么严重,国外刊物多得很,而被ISI旗下的SCI、SSCI、EI和ISTP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学校都是承认的。况且国外的期刊绝没有什么不发表博士生论文的规定,我们华南师大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的一个2018级本科生吴攸,一年就发表了14篇SCI论文呢!放在文科生,且不说一年是否能写出一篇达到C刊水平的论文,就是能写出来,也不太可能在C刊发表。若拿到境外刊物去发表,评估上更是毫无用处。我们中文学科,境外学术刊物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核心期刊。以前我在中国社科院工作时,在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上发表的论文,都只算一般论文。《中国文学报》在国外汉学期刊里应该算是高端学刊了吧? 但目前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大学,都没有这种认定,发了连C刊也不算。
    燕都客:最近不是都在讲中国学术要走出去吗? 到境外期刊发表论文都不算成果,还怎么走出去呢?
    金陵生:这就是现实的吊诡之处。正因为如此,除了在境外任客座教授时应院系的要求给他们学报投稿,平时遇到境外学术期刊约稿,我是一概不应承的。发表了不能算成果,拿什么来应付考核呢?
    燕都客:你们研究中国文学的,在不在境外刊物发表也无所谓,读者主要还是在国内嘛!
    金陵生:这倒也是,因此无所谓。但问题是,你要引进人才时,麻烦就来了。留学生或海归学者,他们的论文多数发表在境外的外文期刊上,英文的像哈佛大学的《燕京学报》、普林斯顿大学的《通报》,日文的像《东方学》《日本中国学会报》《中国文学报》。此外,还有发表中文的像中国台湾的《汉学研究》《史语所集刊》《中国文哲研究集刊》,都不在我们的核心期刊中。学院想引进的人,报到学校就通不过评审。境外的期刊都没用,只看你有没有《中国社会科学》啦,《文学评论》啦,中国文学只有这两个权威期刊,别的都免谈。你还怎么引进够标准的人才呢?
    燕都客:这么说来,对海归人才可真是不太公平。这又怎么能国际化、和国际学术接轨呢?
    金陵生:学术评价如果国际化,就可以使用国际通行的期刊评价标准,不用国内的期刊等级来要求学者。刊物如果国际化,就要将评价权交给学界,不需要那么多的考核,尤其不需要由某些不知判断力何来的评估中心来决定刊物的高下进退,不需要把刊物的引用率、转载率同编辑业绩乃至经济效益挂上钩。
    燕都客:现在学术刊物都依据引用率、转载率来考核,并与编辑的业绩乃至经济效益挂钩吗?
    金陵生:那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更能促使期刊不发表博士生的论文呢? 我曾指导过一个博士生,她的硕士导师后来出任学报主编,我让她去投稿,结果主编无奈地答复她,说去年因发了两篇本校博士生的论文,刊物的评价数据马上就掉下来了,今年绝不能再发博士生的论文。评价数据掉下来,这可不是说着玩的,有可能跌出核心期刊名单。那在主编就是很大的失职了,同时整个编辑部的业绩乃至薪酬都会大打折扣。我就见过一所名校的学报,一度落下C刊,主编急得没办法,以万元一篇的稿费,四处向名学者约稿,希望尽快重回榜中。
    燕都客:你这么说,我倒想起来,亲戚中也有编辑说,为了进入C刊而允诺高稿酬,四处向名家约稿的。
    金陵生:这就是眼下学界的怪现状之一。一面是期刊以高稿酬四处约稿,一面是博士生抱荆玉而泣,向C刊投稿无门。
    燕都客: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学术界苦乐不均,也是如此吗?
    金陵生:说到底,这完全是主管部门将科研成果统计限定于C刊造成的后果。竞争的压力促使学校将统计成果的范围限定于C刊论文,其他成果都不用填。博士和博士后于是间接地遭受池鱼之殃,都被分摊到一份发表C刊论文的压力。结果整个学界都围着C刊转,搞得刊物不胜其烦,也不胜其苦。当然,权利寻租的甜头也不免有的。我真不理解,为什么非要人为制造这种紧张氛围,为什么就不能让老师和学生们轻松一点做研究,营造更有利于健康的人性化的学术环境呢?
    燕都客:这么看来,问题的瓶颈确实在于成果统计标准,没有必要人为地画地为牢嘛! 只要是有严格的编审制度的学术出版物,所发表的论文都应该视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样,老师、学生们投稿的门路就会宽许多,省去发C刊的焦虑,学术生产力也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解放。
    金陵生:其实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界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学术出版的多元化。一大批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在学界竖立起风格多样的学术旗帜,也给老中青三代学人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发表园地。1991年,我和施议对先生创办《中国诗学》丛刊,与陈平原、汪晖、王守常主编的《学人》先后问世,成为学界最早的民间学术集刊。30年来我们坚持学术标准第一,不拘作者资历,发表了许多年轻学人的论文,后来侥幸被列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从而被部分高校视同于核心期刊,成了普度众(博士)生的宝筏。但《中国诗学》并没有因为多发表年轻学者的论文而降低水准,它不仅在国内,就是在海外学界也赢得了好评。而它所以能走到这一步,多年来全凭着不受评估和考核的制约,不与经济效益挂钩。这么多年,我和张伯伟教授轮流编辑,近又得巩本栋教授支持,都是在科研业余时间义务劳作,没拿过一分编辑费,当然也就不在意世间的考核、评估,只考虑办出自己的特色,维持较高的专业水准。
    燕都客:这倒是真的与国际接轨了。国外的学术刊物也都是学者兼任编辑的,从来没什么考核和评比之类的事。
    金陵生:目前由一些评估中心掌控的期刊评估制度,对学界风气的影响是很大的,刊物都要围着他们那一套评审规则转。刚看到《中国韵文学刊》今年在某评估榜上落选了,这马上就会影响到它的稿源,会减少很多投稿者。
    燕都客:但评估中心的进退总有它的理由吧,一定也是根据一些能说明问题的数据来决定的。
    金陵生:理由肯定是有的,只不过是否真能说明问题,就让人怀疑了。就拿引用率来说吧,这无疑是期刊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可是对文科论文来说,意义肯定与理工科不一样。有些重要发现,比如你解读了一块无人认识的甲骨,胡适说“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但是你的论文很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引用。像这样不易带来引用率的论文,期刊就不愿意发表。大家都愿意发理论性强的、有关注度的论文,这慢慢地就会对研究者产生导向作用。需求制造市场,刊物的喜好会招致大批追随者。而一些真正值得研究的绝学却会被冷落,这对学术发展是很不利的。说实话,我们这一代学者,如果不是在二十多年前晋升教授,放在今天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当不了教授。
    燕都客:这是从何说起?
    金陵生:我们这一辈的学人,很多杰出学者是做文献研究,或者整理古籍的,《中国社会科学》和《文学评论》什么时候会发表文献考证文章? 现在大学都规定,要在上面两个权威期刊发表两三篇论文。才能晋升教授,那搞文献的还能当上教授吗? 我同事中有文献研究做得非常好的,成果也丰富,可就是当不了博导! 因为博导必须要有权威期刊论文,做文献研究哪里容易发权威期刊呢?
    燕都客:……
    金陵生:话题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博士生发论文的事上来。在当今招生规模和C刊数量比如此严峻的情势下,要解除博士生发C刊论文的困境,上策是主管部门明令取消这个毫无依据而又不合理的规定,甚至取消要求发表论文的规定。攻读博士学位的目标要求,就是一篇有创见的、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合格,就能取得学位;学位论文不合格,发表再多小论文也没用。
    燕都客:这好像也太过于绝对了。照我看来,做学位论文和写小论文是并不矛盾的,小论文写得好,还能提升学位论文写作的能力。鼓励博士生发表论文,还是有必要的吧?
    金陵生:你说得不错,我们当年攻读博士学位时,老师也要求我们六门课程都要写出一篇能达到省级刊物水平的论文。我有的论文经老师认可,推荐到刊物发表了,那不达标的就搁下了,后来不断修订充实,等达到发表水平了才投稿。这都是顺其自然的,既没有指标的规定,也没有时间的程限,可以从容为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因此就毫无压力。现在非但规定要发论文,还定下了数量指标和刊物级别和种类,博士生们成天为此劳神。找选题不是立足于自己的研究,而是赶时髦追热点,只想着投刊物所好,强作硬写,然后送礼找熟人,花钱买版面。从头到尾都悖离学术研究的宗旨,不仅败坏了学风,更致命的是贬低了学术的品格,玷污了学术的精神。
    燕都客:有这么严重吗? 你是不是过于夸大了后果的严重性?
    金陵生:你想,这些博士生一心只要发文章,发表就是硬道理,其他问题都不考虑。郑重一点的还将论文给你看看,把把关;那些较随意的,自己就四处动脑筋想办法投稿去了。你觉得论文还欠火候,要他再放一放,多改一改,他自己花钱买个版面就发表出来了,心里可能还会嫌你老师迂阔。想必你也知道,各种各样的“论文网”,都是一条龙服务的,你提出要求,按对方账号如数汇款,到时候论文就出来了。
    燕都客:天呐,有这种事!
    金陵生:我以前承担过一个上级交办课题《综合治理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报告里列出我调研掌握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种种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论文网”。2005年,《人民日报》记者通过明察暗访,曾以系列报道揭开“论文电子商城”的黑幕。当时以代写、代发论文为营利手段的网站不下1000家。你只要在电子邮件或电话里告知想要的题目、字数、用途、交稿或刊出时间、刊物级别,网站就会开出价格,按时发表。我那篇调研报告收在《国情调研2006》(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里,你有兴趣可以浏览一下。
    燕都客:我一定找来看看。
    金陵生:现在你能同意我说的,强制博士生发表C刊论文,会带来很多问题,会导致学风败坏了吧? 所以我说要避免这种恶果,上策就是取消博士生必须发C刊论文的规定。其实不光是博士生,对年轻学者的考核和职称晋升也应该取消多少篇C刊论文的强行规定。
    燕都客:这是上策,那中策又是什么呢?
    金陵生:中策是,如果出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研究动力以及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后的学术环境的考虑,仍需要对博士生发表论文提出一定的要求,那么就应该取消刊物级别的限定,只要是有正规审稿制度的学术出版物,都可以承认。事实上,现在不少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办有各种学术集刊、丛刊、会刊或非正式期刊。这些学术出版物相比综合性学术期刊和学报来说具有专业性更强的特点,本来应该成为高水准的学术出版物,境外学术界都十分重视这类出版物,但目前因为期刊评估制度存在的缺陷,却不能进入核心期刊,学术地位得不到承认,于是也很难得到优质的稿源。如果取消博士生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限制,这部分出版物就能提供许多发表的机会,同时改变学术出版物冷热不均的现状。
    燕都客:这倒不失为一个办法,既然不能节流,就有必要开源,给博士生发表论文以更多的出路。开源也可不限于国内的学术出版物,境外的学刊也不妨包括进来,鼓励年轻学者向境外的学术刊物投稿,这也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步骤,从年轻学者开始着手,更有着深远的意义。
    金陵生:说得好!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他们的。没有年轻学人的健康成长,就没有中国学术的未来。兹事体大,值得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